變身博物館美術館優秀歷史建築更具可讀性

由“上海第一私人花園”轉身而來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外景(上海交響樂團供圖) 黃一遷

當今的上海,博物館美術館不僅數量激增,種類也豐富多樣。博物館美術館從早年的熱衷於新建,到近年來在政府指導下入駐改造後的優秀歷史建築,拓展了城市升級更新和歷史建築風貌保護的思路。這些原本僅對小部分人開放的宅邸、大樓或私密性的花園洋房,通過身份的轉變,成為傳播文化藝術的公共空間,續寫著“建築可閱讀”的新篇章。

坐落於亞洲文會大樓的上海外灘美術館:

保留建築精華,最大程度取得“原面貌”和“新功能”的平衡,面向公眾傳播當代藝術

2007年春,戴衛·奇普菲爾德事務所開始著手進行上海“洛克外灘源”街區的改建設計,其中包括了位於虎丘路上的上海優秀歷史建築亞洲文會大樓(Royal Asiatic SocietyBuilding)的更新改造。

 

日本藤素評價 日本藤素吃法 japan tengsu副作用 日本藤素官網 必利勁屈臣氏 日本騰素有效嗎 藤素是什麼 西班牙金蒼蠅迷情液效果 德國必邦評價 德國必邦有效嗎 日本藤素哪裡買 日本藤素藥局有賣嗎 japan tengsu評價  德國必邦效果 美國黑金評價 德國必邦副作用 屈臣氏 美國卡宴 

原初的亞洲文會大樓由上海著名的公和洋行設計,1933年建成。其為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佈置呈長方形,立面整體上屬於當時西方世界流行的裝飾藝術派風格,垂直構圖,強調豎向線條,正面向西,入口為券門,兩側對稱的八卦窗,一對石獅神態威武。二層為石質欄杆,頂部、陽台和鐵門採用中國傳統圖案進行裝飾,體現出濃厚的中西融合特色。大樓面積僅2300平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西側為裝飾藝術風格的樓梯間,東側一至四層是功能不同的大廳,五層以迴廊形式與四層形成共享空間,室內裝飾手法樸素,但細部處理細膩,建築用料考究。

彼時的亞洲文會大樓,是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的所在地。該機構由寓滬英美外僑裨治文、艾約瑟、衛三畏、雒魏林等人組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借助這個平台得以積累下來的兩萬多件自然標本、六七千件歷史文物和藝術藏品,為今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貢獻了原初的典藏。一萬四千多冊中西文藏書併入徐家匯藏書樓,為上海圖書館貢獻了業績。今天我們看到的亞洲文會大樓是該機構在1930年代的新址。這幢新大樓集展覽、文化活動以及知識傳播於一體,一樓是伍連德講堂,二樓圖書館,三樓及四樓為博物院,也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院。據資料記載,大樓裡的生物標本展覽廳,陳列有各種動物標本上萬件。通道中玻璃櫥內展示著各類昆蟲、爬蟲、鳥卵、鳥類、獸類等骨骼或原型標本;大玻璃管內有各種蛇類標本;大廳中有形象奇特、莫鹿非馬、似駝似牛的“四不像”;四周牆壁也懸掛著各種角獸類動物的頭部標本……而其古董及美術物陳列亦蔚為壯觀,包括漢代磚石和石馬,魏晉石刻、石像、石碑,還有陶器、銅器、貝殼、墓像等等。為讓參觀者比較、鑑別,還陳列有仿製的唐代墓像。在很長一段時間,亞洲文會大樓與當時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國際重要的博物館建立了藏品和業務合作關係,成為當時最大的東方學術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

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亞洲文會大樓有了“新身份”——上海外灘美術館,作為“原身份”的另一種延續。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外灘美術館,沒有刻意恢復已經無法百分之百考證的歷史原貌,卻在最大程度保持歷史建築的精神和滿足現代建築的功能上取得了平衡。設計者在這幢建築主體立面上均以大樓建成時的原貌為依據進行修繕。和“洛克外灘源”的其他十棟歷史建築一樣,對於大部分未涉及構造安全的立面只進行了專業清洗,保留了建築不可替代的歲月美。不得不替換的區域則進行換磚處理。修繕後的整個街區建築和諧且統一,既重現了歷史風貌,又煥然一新。大樓室內的更新則相對複雜,原建築各層大廳已被全部拆空,裝修幾乎蕩然無存。但主樓梯間明顯的裝飾藝術元素和設計風格,二層大廳裡井字樑的天花,帶有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建築特色的鋼窗和簡潔完美的空間比例,仍讓人可窺見當年大樓的風華。新設計在保留這些精華的基礎上,盡可能運用現代建築科技和設計手法,取得“原面貌”和“新功能”的平衡。如在老鋼窗的內側增加一層特製鋼窗,使用帶有隔音條,類似截面的鋼型材,滿足了美術館的隔音要求。在二層展廳裡,陽光通過雙層鋼窗,在地面投出規則、寧靜的影子,使人感受到裝飾藝術建築構件的纖細優雅。為了滿足當代美術館較高的燈光和垂掛系統的要求,同時又保留原有的井字梁天花,改建採用複雜的玻纖增強混凝土(GRC)技術,對所有的井字樑及其間的藻井做了整體外包處理,在玻纖增強混凝土下面隱藏了所有管線,使美術館可靈活佈置設備。在北牆內側平行設置了一道輕鋼龍骨夾牆,作為空調風管位置,並在夾牆的上下部分別設置了很窄的條形縫隙,作為主要空調的出風和回風口,既保證了展廳恆溫恆濕的需要,又最大程度地保留老建築室內空間的完整。

自2010年5月對外開放以來,外灘美術館每年推出三四個專門為此空間規劃的國際國內重要當代藝術家的展覽,每兩年有一場由品牌冠名的亞洲青年藝術家獎項和展陳,同時每年還有數十場規模不一的公共教育活動,已經發展為上海最活躍也最專業的當代藝術機構,獲得國內外諸多好評。曾經的亞洲文會大樓既帶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印痕,也伴隨著殖民時代遺留的獨特城市記憶。但事實上,作為當時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其公共性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至少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直到1937年,“上海始有國人市立之博物館焉”。而今天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則已經完全面向公眾,發揮著她傳播當代藝術的功能。

入駐汾陽路“小白宮”的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犀利士 犀利士藥局 犀利士價格 犀利士ptt 犀利士5mg 犀利士學名藥 犀利士副作用 犀利士藥效 犀利士購買 Cialis 犀利士官網

建築本身、展館空間和展陳內容的“中西合璧”,不由讓人感嘆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

一棟始建於1905年的花園洋房坐落於汾陽路79號,內有通體白色的建築,外形樣式和美國白宮有幾分相似,因而有“小白宮”之稱。作為上海極為少見的歐式城堡樣式建築,“小白宮”早早就盛名在外。這裡曾為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官邸。公董局是法租界最高的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直至1914年,才設了華人董事。即便如此,出入於此的皆是些有頭有臉的華人,普通中國人要一睹“小白宮”的奢華,簡直天方夜譚。1963年5月,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入駐此樓。2002年建築進行複原修繕,延續了該建築作為工藝美術研究展示空間的“身份”,成為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曾經大門緊閉、戒備森嚴的公董局,現在普通人盡可出入。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佔地總面積5862平方米,建築面積1496平方米,主樓前有一塊大草坪——這是法國盛期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典型做法。建築立面以古典主義手法處理,橫三段、豎三段式構圖,外形強調水平線條,對稱平衡,比例協調,構圖嚴謹,體現了文藝復興強調橫線條、反對哥特式建築垂直線條的主張,給人一種莊重、平衡之美。基座為半地下室,基座上有兩層,磚石混合結構。建築平面中部凸出,呈半圓形,大門朝南,設露天雙抱樓梯,邊上有欄杆,左右對稱,拾級而上可至一樓平台。扶梯下面有拱,可入地下室。一樓為券門,兩旁為愛奧尼克式雙柱,邊有倚柱。窗為券式,門框窗框上皆有浮雕裝飾。二樓則為長方形平窗,上有鎖石雕飾,門窗的變化體現出建築立面的韻律感。一二層間有腰線,二層頂上加石欄杆。值得一提的是,建築立面不僅採用了古典柱式,又在細部裝飾如陽台欄杆處融合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的“新藝術運動”的裝飾風格,使之既有古典的端莊華麗,又有近現代的自然靈動。走進建築內部,富貴豪華氣息撲面而來。底層大廳的地面及天花板以大理石飾面,天花板上的雕花細膩精緻。室內四壁用木板裝修,多有雕刻,具有新藝術派的風格。地板、護壁、樓梯扶手多用柚木及硬木拼板。兩邊的壁爐選取了西式特色的樣式及中式柚木刻花,經典復古,極具韻味。最亮眼的是館內自帶復古濾鏡的旋轉樓梯,造型流暢,遺留著歷史沉澱後的痕跡。

精緻洋氣的建築化身富有東方特色的藝術殿堂,展示中國數百年來中國工藝美術的精品,人們還能在優秀傳統工藝如顧繡、絨繡、玉雕、漆器、竹刻、燈彩、硯刻、剪紙、面塑等十餘個工作室中,欣賞工藝美術大師精湛的技藝表演。這樣的體驗奇妙、夢幻,有些“反差萌”。建築本身、展館空間和展陳內容的“中西合璧”,不由讓人感嘆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這些標籤,使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成了上海最網紅的打卡地之一。

由“上海第一私人花園”轉身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聆聽花園洋房講述交響樂從西方走入上海的百年曆程,或是對建築精神的一種“延續”

寶慶路3號曾是“上海第一私人花園”。這裡也有一座由花園洋房改造的博物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如今作為人們藝術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

寶慶路3號佔地約5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院內共5棟建築。此地原屬德國商人,始建於1925年,當時僅建有主樓和車庫管家樓。美式風格,紅瓦屋頂,比較簡單。外牆以進口卵石貼面,具有波浪感;外廊地面貼馬賽克,雖久經風雨,顏色至今鮮豔亮麗;轉角扶壁柱,飾彩色玻璃的大面積落地窗等元素——這些均是當時非常時髦的做法。室內的家具和燈飾等都從法國進口。始建者在花園佈置上頗費心思,前後共花了七年修建。其時的寶慶路3號可謂一戰後到二戰前夕上海花園住宅建設高光時期和濃郁特色的縮影。

上世紀30年代,“顏料大王”周宗良買下此地,並於1936年委託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新建了客廳樓和子女樓,最終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花園為主、建築為輔的格局。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潮刮到了中國,逐漸在上海流行,中外建築師也都在嘗試採用這種新的風格,如鄔達克1935年設計的銅仁路“綠房子”等。華蓋建築師事務所是比較傾向於現代主義設計風格的華人建築師事務所。在此次的擴建中,設計師充分運用了現代主義風格的理念,力求使建築功能合理,風格新穎,體現時代特點。新建的客廳樓,位置靠近院落主出入口,脫離生活區,功能與流線可獨立對外,並與原主樓和管家樓圍合,形成入口小院。該樓的建築立面強調水平向線條,朝向花園採用大面積玻璃鋼窗,向外延伸的室外露台淡化了室內外界限。壓紋釉面磚、白綠相間的馬賽克等也是當時流行的新材料,極具時代感。室內熱水汀暖氣片的運用,折射出當時暖通技術的先進。地板採用雙層設計,下面有防水隔熱層,上面則是長條形的柳桉木地板,六塊地板鋪成一個正方形,所有的正方形拼起來,又有一種竹蓆的質感,這或許是主人對中式味道的追求。另一棟新建的子女樓則為兩層磚木結構,通過連廊與早年建成的主樓(父母樓)相連,為避免遮擋主樓東立面的採光,建築選址於主樓東北。在建築形態上雖與主樓相近,裝飾細部和材料應用上卻有所變化,外牆和主樓一樣採用拉毛粉刷,但無卵石飾面,帶有簡化的裝飾藝術風格特點。子女樓從選址到選材,均考慮烘托主樓地位,低調謙和。

2017年,寶慶路3號有了新的規劃,改造後的她,從“巨富之家”成為“音樂之家”。在維持基本歷史風貌、整體空間佈局和裝飾特色的基礎上,改造主要進行了建築功能的更新:原管家樓成為展覽序廳,由窗改造的門斗昭示整個展覽的開始;在原管家樓和主樓北立面間,設一道線性展廊,南立面落地玻璃朝向庭院,北立面處理成三個三米見方的小體塊展牆,作為靜態小展廳,結合上海交響音樂的發展歷史徐徐展開。原主樓和子女樓則成為主要展廳,契合住宅特點,利用原房間格局,採用家具式的展覽佈局,在“家”的環境下普及交響音樂知識。充分利用兩棟樓間原有的連廊,保持展覽空間的連續性。完成展覽後由子女樓一層結束室內展區,進入花園。草坪為主的花園不僅可做為室外展場,也為舉行室外音樂會預留了條件。原客廳樓則依舊保持獨立,作為臨時展廳和沙龍廳使用。近60平方米的客廳、靠近主出入口、獨立的衛生間輔助配套設施等都為其單獨組織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曾經的“上海第一私人花園”是中國歷史上西洋文明及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交織的產物,而今天的你我也可以走進這裡,聆聽她為我們講述交響樂從西方走入上海的百年曆程。這或許也是一種“延續”。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