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党刊的风雨历程:1920—1949

谁是第一份党报党刊?  第一份党报党刊究竟是哪一家?至今尚无定论。  有人说是《劳动音》,理由是它是由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发起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时间上距离1921年7月1日仅仅半年。1920年11月7日,在李大钊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指导下,工人周刊——《劳动音》创刊了。主要编撰人邓中夏以“心美”为笔名撰写发刊词《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文中宣称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提倡劳动主义,反映国内劳动界真相,为劳动同胞提供充足的智识和善良的方法,提供阶级战争的工具”。11月底罗章龙任主编。《劳动音》为32开本,在北京长辛店、南口等工人聚集地区广为发行,每期总销数达2000份。这本刊物内容侧重于对实际工人运动的指导,着重反映工人受压迫的悲惨生活,曾详细报道过唐山煤矿瓦斯爆炸五六百工人死难的惨案、南京万余机织工人捣毁省议会的斗争等消息,并发表了评论给予支持,此外,还为广大工人指明正确斗争的方法和途径。《劳动音》出版5期后被军阀政府查禁停刊。后又改名为《仁声》继续出版了3期,1920年12月5日因缺乏经费停办。也有人认为《工人周刊》更贴近,时间上也很吻合。《工人周刊》是李大钊领导北京党组织创办的,于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工人周刊》创刊初期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由中共北京组织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出版。1922年夏改为从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工人周刊》4开4版,历任主编有罗章龙、吴汝铭等。李大钊、高君宇等任编委。刘少奇在安源领导工人运动时曾任该刊特约通讯员。  《工人周刊》辟有“评论”“劳动新潮”“劳动要讯”“劳动调查”“工人谈话”“内外政闻”等栏目。它报道过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的高潮,以及中国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充分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上已经日趋成熟。  《工人周刊》不仅深受北方工人的喜爱,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还通过铁路工会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至东南亚、法国的华工群众中。在军阀政府的压迫下,该刊往往不能按期出版,第64期后篇幅缩小,由4开4版改为8开一张,曾经几次停刊,总共出版150多期,每期销数为2000至6000份。  1925年12月《工人周刊》被京畿警察厅勒令停刊,当时共出版133期。现见到的最后一期是1926年1月25日出版的137期。也有一种说法是1926年底停刊。  还有人说是《少年》月刊。这是由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机关刊物。1922年6月3日,旅欧的共产主义者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等在巴黎西郊布伦森林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8月1日,创办机关刊物《少年》月刊,编辑部设在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地巴黎十三区哥特伏化街17号。《少年》的前期主要由赵世炎负责编辑,陈延年、陈乔年等负责刻蜡版、油印、装订和发行工作。1923年3月以后,周恩来接替他们,承担编辑、发行重任;李富春、邓小平、傅钟、李大章等也先后参与了这一工作。  我认为,《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即后来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这一刊物。刊物为16开本,每期50页左右,秘密发行全国,最高发行量5000份,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一。到1921年7月7日停刊,共出6期。中共一大代表李达任主编。李达与王会悟在渔阳里二号新婚,他们的新房随之成了《共产党》月刊的编辑部。《共产党》月刊是宣传共产主义的早期刊物,它在中国第一次竖起“共产党”的大旗。该刊主要介绍关于共产党的理论知识,介绍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学说,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刊载第三国际的重要文件,报道共产主义运动在各国的发展,论述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批判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思想;同时也用相当的篇幅,同伪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斗争。该刊对促进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统一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刊撰稿人一概不署真名。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的《短言》指出:“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该刊第一次喊出了令人激动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该刊于7月出版了第6期,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