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辭職原因公佈!戰後以來日本如何應對“危機”?

安倍辭職原因公佈!戰後以來日本如何應對“危機”?

原創 人民論壇網 2020-08-31 09:45:37

來源| 《人民論壇》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轉載請註明來源

 

最近,關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消息刷屏。據NHK最新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舉行的臨時內閣會議上表示,因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無法做出正確政治判斷,決定辭去首相一職。公開信息顯示,截至8月24日,安倍晉三連續執政時間為2799天,成為日本歷代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首相突​​發辭職,或將成為影響日本發展的重要因素。客觀來看,一個國家在其社會發展進程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還會演變成重大的社會危機。總結他國“化危為機”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國在發展道路上應對各種危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01

從“公害島國”到環境治理的先進國家

PEOPLE'S TRIBUNE

當今的日本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城市整潔,環保法律完善,國民環保意識強,堪稱世界環境治理的先進國家。然而,戰後日本也曾走過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當時日本實行的經濟至上、產業優先、以政治手段保證經濟發展的方式帶來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工廠排出的重金屬及有害化學物質不僅對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民眾的健康造成了損害。1960—1972年間的三重縣四日市大氣污染導致數百人患哮喘病,不少人飽受病痛折磨而死。為了保護生存環境、捍衛生存權利,20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全日本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公害運動,其中琵琶湖水資源保護運動就極具代表性。不少反對公害、倡導環保的人士在知事、市長等地方選舉中獲得民眾支持而當選,對日本原有的政治體制產生了不小衝擊。
在反公害運動的推動下,日本政府開始反思經濟至上的政策,認識到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環境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轉而走向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道路。針對環境問題的行政管理職能分散、難以形成有效政策機制的問題,1970年7月,內閣府首次設置公害對策本部,用於製定公害防止對策和產業聚集區防治公害的計劃。1970年的臨時國會通過了《公害對策基本法》等14部公害方面法律的製定和修訂,將“保護自然環境”作為政府應著手解決的課題。之後,一系列門類更為齊全的環保法律相繼制定和出台。隨著法律的健全,環境執法也日趨嚴格,破壞環境的案件被審理並依法嚴處,當事人的責任被追究。
與此同時,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導致城市垃圾量大增,垃圾場入不敷出,多地因垃圾問題而爆發衝突,被稱為“垃圾戰”。針對日益嚴峻的垃圾問題,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一些地方自治體紛紛制定了對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塑料垃圾等進行分類收集的措施。
日本的環保教育開展得非常成功,環境保護的理念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讓孩子們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逐漸養成一種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在環境保護的宣傳和推進過程中,環保組織、環境非營利組織的作用不容低估。這些組織積極宣傳環保知識、普及環保理念、推廣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隨著民眾環保觀念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到保護環境、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廢棄物再生利用的過程之中。
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忽視環境保護的代價是巨大的。日本政府痛定思痛,認識到環境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政府,而要靠政府和民間的通力合作。於是,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司法機構、民眾、企業、市民團體、媒體的共同努力之下,日本逐漸由“公害島國”逐漸變成了環境治理的先進國家。1993年日本頒布了《環境基本法》,2000年制定了《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以立法的形式把抑制天然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降低對環境的負荷,建設循環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作為了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2001年環境省設立,提出了“低碳社會”和“循環型社會”“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的目標。由此,日本走上了一條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循環型社會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02

從“大拆大建”到對歷史街區和傳統文化的保護

PEOPLE'S TRIBUNE

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急速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誕生了一批新興產業都市。然而,“大拆大建”式的城市開發模式帶來了諸多負面因素,例如:為修建高速公路和建造住宅區,森林被砍伐,流經城市的河流、運河被填埋;不少古村落以及旅館街、城下町等歷史街區瀕臨被拆毀的命運等。像北海道的小樽市和函館市、新潟縣的村上市和津川市等地方在其城鎮發展道路上都曾遭遇到這一問題。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針對大規模的開發浪潮,一批熱愛家鄉、珍視當地歷史文化傳統的居民自發組成大大小小的市民組織,掀起了全日本範圍的“歷史街區保護運動”。市民們向政府提交請願書,希望將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物保存下來。在市民運動的推動下,日本政府認識到不能片面尋求城市化的高速發展而忽視歷史文化傳承和精神層面的建設,開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立法。1966年制定了《關於古都歷史風土保存的特別措施法》,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制定以自然保護、歷史街區保護為中心的條例。在相關法律和措施的保護下,多處文化特色街區和歷史建築物得以保存下來,之後通過“社區營造”而重新煥發了生命力。

例如,長野縣大山深處有一條全長500米的“妻籠宿”,曾是江戶時期過往商旅必經的驛站古街,保留有大量傳統民居和旅館等古建築。1968年,當居民得知當地政府計劃拆除“妻籠宿”搞大開發的時候,發起了的“妻籠宿保護運動”。他們制定章程,規定對傳統房屋“不賣、不租、不拆”的原則。當地政府最終迫於壓力,出台了相關製度,控制濫拆濫建。於是,這一具有濃郁日本風情的“妻籠宿”得以保留下來,成為日本極具知名度的一處旅遊景點。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歷史街區保護運動讓政府和民間達成兩點共識:一是城市化進程中必須處理好城市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二是在城市規劃、老城改造和城市建設中,市民的參與必不可少。各地政府在製定舊城改造規劃時,更多地將歷史文化景觀的保護因素考慮進去。規劃制定之後,會廣泛徵求市民意見,在市民意見的基礎上再進行修改。2008年5月,頒布了《維護及改善地區歷史風貌的相關法律》,從法律層面規定對歷史建築物、當地傳統節日的慶典活動等予以保護。
在日本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古城鎮、歷史街區、老建築物得以保存下來並重新煥發勃勃生機。例如:北海道小樽市的運河兩岸,明治時期建造的高大倉庫被改造成了遊客接待中心、土特產商店、咖啡館;京都市上百年曆史的老建築物被改造成茶館、旅館、餐館,讓遊客體會京都的傳統文化之美……從“大拆大建”到對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讓日本各地眾多的古鎮、歷史街區涅槃重生,散發著歷史的厚重感和時尚的氣息,吸引著數以千萬的海外遊客。

 

03

從阪神大地震時“政府失靈”
到“多元協作”的社會治理模式

PEOPLE'S TRIBUNE


1995年日本兵庫縣阪神地區發生了7.3級大地震,造成了6434人死亡、數万人受傷和30多萬民眾受災。阪神大地震成為日本戰後50年來遭遇的最大一場災難。災害發生之際,首相官邸為首的中央政府沒能及時掌握受災情況,地方自治體、各地方部門、自衛隊的信息上報體制也不通暢,導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僚和政治家的決策頻頻失誤,災後緊急救援行動遲緩。與此相對照的是,各地趕來的市民團體、志願者和本地“自治會”“町內會”會員等超過100萬人成為救災的核心力量,在現場開展了緊急援救,之後大量防災救災領域的市民組織誕生,在災後復興和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阪神大地震讓日本政府意識到市民團體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逐漸改變了對市民團體一貫的限制和謹慎的態度。1998年12月,《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出台,大大降低了非營利組織的准入門檻。該法實施後,各領域的市民團體大量湧現,不少取得了NPO法人資格,在社會福利、文化教育、社區營造、國際援助、災害救助、維護人權、男女平等、保護環境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該法是市民團體、國會議員共同製定的,在日本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隨著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日本中央集權的官民型社會開始發生變化,政府和民間都在探討一種政府與市民相互合作與協調的新模式。非營利組織在獨立開展各項活動的時候,越來越注重處理和日本政府、企業之間的關係,嘗試通過自身努力和與政府溝通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此同時,日本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發揮非營利組織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把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目前,日本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關係越來越多地轉變為一種“多元協作”的伙伴關係。非營利組織、政府、企業密切配合、相互合作,使得日本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大為提高。如今,日本社會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社會治理先進國家。

 

 

04

從老齡社會拉警報
到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

PEOPLE'S TRIBUNE

 

日本在1970年老齡化率達到7.1%。按照聯合國的標準,65歲以上的人口占該國(地區)總人口的比率超過7%但不滿14%的稱為“老齡化社會”,這就意味著日本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但當時的日本正值經濟高速增長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蓬勃向上,社會欣欣向榮,國民生活水平比肩發達國家水平。日本政府和民間對於邁進老齡化社會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少子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齡化呈現越來越嚴峻的局面。日本政府逐漸開始將目光轉向老年人,在政策的製定中加入老齡化視角及相關內容,老年人福利政策以及老齡化對策不斷出台和完善,養老模式也在不斷探討和嘗試中。

1982年出台的《老人保健法》明確規定了國家、家庭和社區在養老護理中的職責。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日本社會從單純依靠家庭成員轉向尋求地區、社區的支持,從機構養老向居家養老轉變。20vigrx plus用法威樂副作用威樂效果

00年全面實施的《護理保險法》改變了過多依賴政府的做法,由政府、社會保險和個人三者共同承擔費用,將護理制度從一種社會福利制度轉變為一種社會保險制度。2005年護理保險法修改,對輕度需要護理老年人進行支援,推遲其進入需要護理階段,或盡量使其不進一步加重。vigrx plus台灣美國vigrxvigrx plus香港VigRX Plusvigrx plus成分

近年來,日本政府積極推進社區養老護理事業,在醫療、護理、預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務等方面對老年人的養老和照護提供全面支持。特別是一種嵌入社區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更受老年人歡迎。這種養VigRXVigRX效果vigrx plus官網

vigrx plus評價

 

老機構一般面積不大,威樂副作用威樂官網威樂評價威樂台灣美國威樂

威樂香港威樂成分威樂用法https://vigrxtw.com/既有日間照護中心,也有夜間住宿,還能上門服務,非常方便靈活。老年人即便住進養老機構也沒有脫離社區,依然維繫著與社區、家人、朋友的聯繫。養老護理機構對老年人進行護理服務時,能設身處地為老年人考慮,了解VigRX副作用vigrx plus效果vigrx plus副作用他們的真正需求。為了延緩老年人認知症的進展,不少養老機構在院子裡開闢菜地、花園,讓老年人種菜、種花,親近土地,感受種植和收穫的愉悅……
針對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開展了“護理預防VigRX陰莖增大丸威樂增大丸VigRX plus事業”。他們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對象,普及健康知識﹑宣傳如何預防疾病,進行老年保健諮詢和指導服務。針對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齡老人,盡可能維護並增強其生活能力。對於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成為需要援助或需要護理的高齡老人盡可能及早發現,根據其身體狀況,對其進行訪問護理等,延長其自立和自理能力階段,延緩其進入護理狀態。不斷出台的各種老年福利政策以及在全社會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的構建,讓日本在老年人的關愛和護理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據2019年度《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2018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上升為28.1%。總人口減少、老年人口增多將是未來日本人口發展的趨勢。預計到2065年,日本的老齡化率將達到38.4%。這就意味著不管是當今還是未來的數十年,老齡化都將是日本社會面臨的最大困難和危機,其給日本經濟、社會保障、企業、家庭、地區社會、文化等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更好?如何在全社會營造關愛老年人的氛圍?如何構築可選擇的多樣化養老護理體系,日本所走的道路和所進行的嘗試對於國際社會解決老齡化課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人民論壇》
原標題| 戰後日本社會的“危”與“機”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社會室主任、研究員、博導胡澎

新媒體編輯| 常嫦

原文責編| 谷漩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