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国企反腐要揭开假装看不见的伤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据说罗素曾经问穆尔:谁是他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总是一脸茫然、问个没完。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又有人问为什么?维特根斯坦也如实供述秘诀:因为他(罗素)没有问题了。 没有问题,是一个人进步的终止。提出和发现问题,有时候确实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它不仅需要聪明才智,还需要一个人的纯真、好奇心和勇气。前几天刚刚公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问题导向”。所谓“问题导向”,第一步当然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可面对繁难的国企改革,要如何提出和发现问题?本身就是个繁难的问题。 所谓的问题,有时候就像一些身体上的伤,从伤处的表皮是看不出来的。轻轻触碰,才感觉奇痛无比。如果自己无视这样的伤痛,或者刻意不去处理、治疗,旁人也难以察觉,或者察觉到了也无力参与解决。我一直觉得,不少国企就面临着诸多类似的表面看不出来或假装看不出的伤。在一个相对封闭、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里,这种情况更是突出。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刺激”,他们是不愿意面对、并主动去处理的,始终都可能装得跟没事人一样。中央巡视组,无疑就是这样的“刺激”。 自从中央巡视组进入国有企业巡视以来,发现了不少非常严重的问题。记得上半年,中央巡视组反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多家国有企业的巡视情况,用了触目惊心、吃里扒外、虚与委蛇等形容词,当时把不少人都给震蒙了。因为在过去的巡视情况反馈中,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情绪浓烈和严厉的措辞,可见问题之严重。 面对问题,问题就解决一半,反之,逃避和无视问题,问题就可能加倍。这话鸡汤味很浓,对于今天的国企,却未尝不是一句良言。这么严重的问题被揭示出来以后,不少人自然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严重的问题,非要等到中央巡视组来了之后,才揭示出来?我们的国企,自身的纠察能力哪去了?很有可能,有些国营企业不仅出了像带病上岗、带病提拔、小金库、公款旅游、公车私用、违规发放津贴等问题,而且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出了问题。 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浴火中重生的勇气,抱残守缺,深化国企改革就无从谈起。专项巡视做的正是“破”的工作。2015年,注定是个“国企年”,最强有力的国企反腐行动,以及最强有力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的发布,都在这一年进行。9月13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刚刚正式公布。9月14日,中纪委的官方网站就一口气挂出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这不是巧合,此次针对国企的专项巡视是为了反腐败、发现问题,更是为了国企改革清除障碍,为深化国企改革助力。 具体怎么破?查看各家国有企业的“整改通报”,虽然形式让人觉得呆板了点,但还是能够看出这些企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以“中国石油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为例,1万多字的通报中,有检讨、有进展、有措施、有方案。比如,针对“领导人员监督过宽过软、偏袒护短甚至放任纵容的问题”,今年1至7月,中石油查处各级“一把手”案件112件,处分和拟处分129人;针对“公车超标、违规用车问题”,今年1至7月,查处相关案件11件,处分和拟处分18人。针对“领导人员帮助亲友承揽项目谋取暴利的问题”,今年以来就查实17件,处分和拟处分22人,包括5名局级干部,并在全系统进行通报。 一个人的腐败是悲剧,一群人的腐败是数据。在过去的中石油企业反腐败过程中,这么大力度的反腐,估计还从未有过。看着这些数据,旁观者也许震撼也许唏嘘,对于这个企业的部分员工尤其是当事人而言,可能就是命运的转折和改变。看到这样的反腐“成果”,相信不少人的内心是复杂的,是即喜且悲的。但无论如何,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确实也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信号,那一潭静止的水,终于有了微澜。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