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麼難?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麼難?

瞭望智庫 2020-12-28 16:14

據《印度時報》網站12月22日報道,印度-越南視頻峰會於當地時間週一舉行。會上,越南重申,“堅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早在今年6月,印度第8次成功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但其目標遠不止於此。9月,莫迪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再提“入常”要求,極力向聯合國自薦,可依舊沒有結果。

 

圖片

 

自1990年代以來,印度屢次向聯大提出“入常”要求,“爭常”的腳步從未停歇。

 

印度的“入常”之路為何如此坎坷?

 

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印度還要再等多久?

 

1

 

一直想當“老大”

 

二戰結束之際,反法西斯國家開始商討戰後保障國際社會安全的新方案。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中等國簽署《聯合國憲章》,聯合國正式成立。

 

圖片

 

位於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的雕塑“打結的手槍”。

 

《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有權採取包括軍事行動在內的強制措施,並賦予常任理事國否決權,安理會決議採取“大國一致原則”且具有強制性。

 

按理說,當時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並不能作為獨立國家簽字入聯。可蘇聯為了爭取更多席位,要求自己的每個加盟共和國都應獲得創始國身份。英美借機討價還價,最終允許部分非獨立國家加入創始國佇列。於是,印度也被拉來“充數”,成為聯合國51個創始國之一。

 

1947年,印度獨立後,美蘇兩國劍拔弩張,聯合國和安理會淪為雙方博弈的競技場。印度趁機高舉“反對強權政治”的旗幟,發起“不結盟”運動,在美、蘇之間扮演平衡力量。20世紀50年代,印度借此提高了自己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地位。

 

然而,為了充當地區霸主,60年代以後,印度逐漸拋棄了“不結盟”的初衷,不僅介入美蘇爭霸、借蘇聯之手擴充軍備,還與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衝突不斷,因此逐漸失去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擁護。

 

1991年,蘇聯解體,印度失去了一個強力的安全保障,在聯合國中也沒了靠山,陷入嚴重外交困境。不過,印度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大國夢”。同年,印度全面開展市場化改革,以軟體製造和服務業為先導,積極融入全球化浪潮,經濟活力倍增。

 

為了擺脫尷尬的外交處境,印度轉而採取務實的全方位外交策略:包括改善與南亞各國及東盟國家關係,進一步發展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同時注重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關係的改善。

 

冷戰後,政治多極化程度不斷加深,聯合國和安理會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如果能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印度不僅可以利用否決權挫敗印巴爭端中於己不利的提案、維護國家利益,還能在國際事務中享有更多的發言權。

 

印度下定決心要為自己謀一個固定座位。

 

2

 

機會來了?

 

聯合國成立時,《聯合國憲章》規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這5個在二戰後的國際權力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國家,反映的是二戰後的國際力量對比。

 

圖片

 

《聯合國憲章》規定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美、蘇、中、英、法這5個在二戰後的國際權力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國家。

 

然而,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安理會自身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在聯合國中的代表性逐漸下降。

 

一方面,聯合國成員國總數增加,但安理會成員國占全體成員國的比例卻不斷下降。

 

成立之初,聯合國51個成員國中共有11個安理會成員國,占比為21.6%。60年代,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後加入聯合國,並提出擴大安理會的要求。1963年12月,聯合國決定增加4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安理會成員國由此增加到15個。

 

此後,聯合國成員國繼續增加,但安理會規模卻不再擴大。到2002年,隨著東帝汶的加入,聯合國成員國已達191個,安理會成員國仍是15個,僅占全體成員國的7.9%。

 

另一方面,安理會內部權力分佈嚴重失衡。

 

在5個常任理事國中,4個在歐美,中國是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唯一的亞洲國家。10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為2年,經選舉每年更換5個,不能連選連任。而且,非常任理事國不享有否決權,與常任理事國相比,它們對安理會決議的影響十分有限。

 

這意味著,安理會已經不能代表大多數成員國的利益。

 

於是,印度制定了自己的“爭常”策略,即推動聯合國改革,並借機“入常”。

 

實際上,早在1970年代末,印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曾提議聯合國將“安理會席位公平分配和增加成員國數目”的問題列入議程。囿於冷戰形勢和東西方陣營的聯合抵制,大會審議一推再推,改革未取得實質進展。

 

直到1992年,在印度的極力推動下,聯合國才通過決議,並要求各國就安理會組成問題提出書面意見、提交下屆聯大討論。至此,聯合國正式開始審議安理會改革問題。然而,因安理會改革涉及修改《聯合國憲章》,牽涉多方利益,聯合國始終沒能給出為安理會和多數成員國接受的具體改革方案。

 

90年代,印度雖多次提出“入常”,但始終未得進展。

 

進入21世紀,聯合國因機構臃腫預算急劇增加,亟待精簡。加之美國高舉單邊主義旗幟,甚至繞過安理會、出兵伊拉克,聯合國多邊安全機制受到挑戰,改革呼聲日益高漲。

 

在2004年第59屆聯大上,安理會改革被再次提上日程。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高級別名人改革小組,就安理會改革提出建議,並提交2005年第60屆聯大討論。

 

此時,印度認為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它拉上同樣計畫借改革“入常”的日本、德國和巴西,組成“四國聯盟”,採取捆綁策略共同出擊安理會改革,極力拉票,目標直指常任理事國席位和否決權。

 

3

 

抱團失敗,反被“捆起來打”

 

一開始,“四國聯盟”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合力出擊,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框架性決議草案,並四處兜售這項改革計畫,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

 

草案要求,安理會成員國數量由現有的15個增加至25個,其中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增加6個席位,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增加4個。為了保證拿到“入常”門票,“四國聯盟”甚至在否決權問題上做出讓步,暫時放棄否決權。

 

但很快,印度就遇到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其一,大國限制“入常”名額,“四國聯盟”自動轉為競爭關係。

 

“四國聯盟”草案出臺僅一周後,美國就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只增加2個左右沒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

 

美國的方案打亂了“四國聯盟”原本的“爭常”計畫,表面上印度與其他3國友好合作,實則暗地競爭。

 

日本和德國依賴自身經濟實力,以給聯合國繳納的巨額會費為“入常”的資本;對此,印度大打“人口牌”和“民主牌”,強調自身人口優勢、經濟潛力和廣泛代屈臣氏藥局 日本藤素屈臣氏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正品 日本藤素哪裡買 japan tengsu 日本藤素官網 日本藤素進口 日本2H2D 美國maxman 德國黑螞蟻生精片 春藥 媚藥

德國必邦 德國必邦正品 德國必邦副作用 德國必邦持久 美國黑金 美國黑金正品 美國黑金屈臣氏 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金標 日本藤素陰莖增大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哪裡買

https://jpwatsons.com/

表性,排斥德日的“出資決定”論;而印度的人口優勢又招致巴西這個南美人口大國的質疑。

 

【注:以2004年為例,日本和德國分別是聯合國會費的第二大、第三大貢獻國,它們繳納的會費分別占聯合國預算的19.4%和8.6%。】

 

其二,印度本想以捆綁式戰術“入常”,卻反被“四國聯盟”牽住手腳。

 

對於安理會而言,“四國聯盟”屬於同一戰線,只要反對其中某一國“入常”,就會給整個“四國聯盟”投反對票。在與印度一同“爭常”的“夥伴”中,日本和德國同為二戰策源地,受到聯合國中不少成員國的抵制,這為印度招來了許多本不存在的反對力量。

 

其三,聯手“爭常”促成聯合國中反對力量的集結,不同利益集團相互攻訐,阻礙聯合國改革進程。

 

在聯合國中,始終存在抵制印度等國“入常”的力量。1990年代,日本與德國計畫聯手“入常”,以義大利為首的反對力量組成“咖啡俱樂部”並予以抵制。

 

“四國聯盟”成立後,“咖啡俱樂部”主要成員隨即發動“團結謀共識”運動,聯手牽制“四國聯盟”。其中,韓國針對日本,義大利針對德國,阿根廷和墨西哥針對巴西,巴基斯坦主要針對印度......以自己的地緣政治對手為反對對象,“團結謀共識”運動力爭1/3(64個)以上聯合國成員國的反對或棄權票。

 

同時,聯合國內最大的地區集團非洲聯盟也形成統一立場,向聯大提交非盟提案,為非洲爭取理事國席位和否決權。

 

結果,聯合國在改革問題上陷入分裂、各自為政,“四國聯盟”票倉大量流失,僅獲90多個成員國支持,與2/3(128票)多數通過的基準線還有一段距離,“框架決議案”成為廢案。

 

實際上,“四國聯盟”只是各國基於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聚集而成的“臨時組合”,一旦四國內部利益相左或者無利可圖,便會一哄而散。

 

2005年8月,隨著日本“放棄表決‘框架決議案’”的消息傳出,“四國聯盟”名存實亡。此後,印度也不再一味追求“捆綁”,時而單打獨鬥,時而聯動巴西和南非,繼續“爭常”。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