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光明網 12-31 19:2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司紅霞

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牢固樹立“文化自信”,不僅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要求,也為繼續奮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各行各業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思想的方向。

作為一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20多年的高校教師,筆者認為,針對漢語教學中傳播中國理念,塑造中國形象,傳遞中國智慧等問題,要始終不忘樹立中國文化自信。

首先,在漢學教學和語言傳播的層面上,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還是一個民族形象塑造和國家戰略傳播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外漢語教師,面向文明類型不同和文化差異極大的各國學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站得住講臺”,不僅需要精湛的業務和教學能力,還需要有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一個對外漢語教師的文化自信,首先來自對自己的母語——漢語的深刻認識上。當然,深刻的認識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其中,漢語語法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過去確實常有這樣的情況,對外國學生的漢語教學中,漢語作為他國他民族的一門外語,在語法結構上與學生們的母語有很大差別,他們一些涉及語法結構的提問有時以“習慣用法”來搪塞。久而久之,總是不能很好回答漢語語法問題的教師,自身形象及其背後所連帶的國家形象會受損,漢語的語法價值也被貶低。實際上,今天的漢語語法是舶來品,《馬氏文通》第一次用西方語法學對古漢語進行研究,由此開創的漢語語法之路基本上沿襲西方,漢語事實與西方理論方枘圓鑿,難免顧此失彼,或不能相稱。其實,漢語研究的歷史遠比《馬氏文通》悠久,自先秦以來就有一套自己的小學研究路子,文字、訓詁、音韻諸方面都成就斐然。

沒有語法就構不成語言體系,對於漢語語法的研究終究須走出自己的路子。第一,要深入漢語實際,從漢語的事實出發;第二,要發掘古代漢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第三,要從世界語言的角度觀察漢語事實。只有學貫中西,將漢語的研究置於世界語言研究的視閾下,發現漢語的特點,才能有所創見。目前已經有很多學者發現了漢語具有自己獨特的語法表達,尤其是漢語語用原則、功能特點開始受到重視。只有立足於中國語言生活,踏踏實實做學問,有樸學的精神,同時具有國際視野,能運用語言類型學的思維,事實、傳統、西學三者結合才能完成構建具有漢語特色的語法體系的任務。

其次,文化自信來自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文化包括物質層面、知識層面和觀念層面。如今的漢語教學在文化上的內容主要還停留在物質層面和知識層面,如教學生剪紙、打中國結、練習書法、茶藝等,以及簡單地講授中國歷史和交際知識等,而觀念層面的文化內容很少涉及。但這是一個“思想市場”和文化價值觀念競爭的時代,只有觀念傳播及獲得認同,文化才能形成“軟實力”。那麼,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就需要因勢利導。教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在講授“愚公移山”的故事時,有學生提出“為什麼愚公不搬家?”顯然,這是一個極具文化差異的問題,卻不能回避。如果教師是一個具有文化自信的人,這時就不必惶恐於這樣“無厘頭”的提問,而可以導向到中華文化的一些核心價值觀念,如克服困難持之以恆的觀念,“人定勝天”的觀念,“天助人自助”的觀念等等,尤其是可以導向對中國人對於“家”的觀念和對家園的熱愛。這些觀念有些與西方是相通的,有些則富有中國特色。教師對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價值有充分理解,就不妨大大方方地探討這些問題,為外國學生提供一種文化視角甚至於人生價值的選擇。漢語教學的一大目的就是通過語言傳播來加強文化文明的溝通,不管是出於怎樣的差異思維下的提問,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都可以使我們在導向價值觀念論述時充滿文化自信。

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一整套系統的價觀念,如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溫良恭儉讓等等。到了當代,實事求是、辯證思維等觀念也被吸納進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漢語教學可以圍繞著這些觀念傳播中華文化。

文化自信如果有一個核心,那必然是價值觀自信。在觀念文化層面,我們不僅應該思考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什麼,還應該思考中國當代文化為世界貢獻了什麼。當代中國的文化現狀更應該進入我們的教學內容。當代中國是漢語學習者最需要瞭解的,也是屈臣氏藥局 日本藤素屈臣氏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正品 日本藤素哪裡買 japan tengsu 日本藤素官網 日本藤素進口 日本2H2D 美國maxman 德國黑螞蟻生精片 春藥 媚藥

德國必邦 德國必邦正品 德國必邦副作用 德國必邦持久 美國黑金 美國黑金正品 美國黑金屈臣氏 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金標 日本藤素陰莖增大 日本藤素藥局 日本藤素哪裡買

https://jpwatsons.com/

中國最願意向世界推出的,是教學雙方的動機交集,應當成為國際漢語教育的基本教學內容。

最後,教學法或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得法”或“不得法”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命題。新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已經走了60多年,有沒有自己成功的教學模式?這個需要總結梳理,需要我們關注現實的教學實際,而不是停留在借鑒、引用西方理論上。漢語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模式?哪些普遍成功?哪些受限?這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的成果。由於漢語與西方語言巨大差異性的客觀存在,照搬西方的教學法而不探索發展漢語教學自己的教學模式,那只能說是文化自信不足的體現。

目前漢語教學界的現狀是,研究漢語本體的人多,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的也多,但是真正研究漢語教學法的就相對比較少了。本體研究受重視是因為很多人信奉“教無定法”,這樣的認知將對教學的研究變得可有可無,或根本無所謂了。本體研究的路子主要是漢語作為母語的研究方向和路子,跟中文系的研究一樣,沒有關注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特點。研究教學的人越來越少,教學論文的品質越來越低,惡性循環,教學研究也就更受到輕視。於是,十分迫切要解決的教學問題,長久得不到解決,甚至沒有人研究。本世紀初有少數學者針對漢語教學模式的研究產出了一些成果,但也缺乏後繼的動力。對於漢語教學的本體是什麼,教師和學術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至今仍有很多爭議。劉珣先生曾經呼籲,我們漢語教學界應該建設一個像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那樣堅實強大的學科,這是漢語教學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學科建設並非是抽象的、空洞的。比如,首先要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凝聚同仁的共識,解決幾個難題,做成幾件事情。過去我們漢語教學界對漢語、中華文化、教學理論的評價只有一個西方的標準,如今,漢語教學界需要另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中國傳統的,而應該是“實事求是”這個標準。只有腳踏實地,關注實際,又立足世界大局,融匯各方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從對漢語特點的認知到教學法,從漢語教學的本體共識到標準的確立,都需要文化自信。這正是我們應該樹立文化自信的年代。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