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習近平考察貴州,為啥專程去了這個村?

【學習小組】習近平考察貴州,為啥專程去了這個村?

海外網 02-07 22:11

立春時節,化屋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2月3日至5日,習近平來到貴州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位於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化屋村過去叫“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這裏山勢雄奇,水域寬廣,被譽為“烏江源百里畫廊”。然而,坐落於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卻曾因群山阻隔、險流環繞而陷入深度貧困。

 

640.jpg

 

2月3日,習近平在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考察結束時,鄉親們依依不捨簇擁著總書記,齊唱苗家留客歌。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昔日,若想走出化屋村,那叫一個難!

 

化屋村三面臨水,背靠刀劈斧削、聳入雲天的峭壁懸崖,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道“手扒岩”。

 

這道“手扒岩”非常危險。攀爬時,要用手緊緊扒著岩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挪動雙腳。山路崎嶇,稍有不慎就會摔下懸崖,丟了性命。

 

2002年除夕,化屋村村民楊開書天還沒亮就起了床,背著滿滿一背簍生薑早早地出了門。為了能讓孩子們過上好年,吃上一頓豬肉,他打算背生薑去集市上賣。

 

因為想多換些豬肉,他裝了不少生薑,背籮比往常重了許多。楊開書兩手扒著岩石,雙腳一點一點在岩壁上挪動。眼看快到山頂,不料腳下一滑,背簍碰到岩石,裏邊的生薑晃了出來。

 

楊開書急忙伸手去抓,身體失去依託,他從山崖上跌落到穀底……

 

a4b0c67d-e0f7-441b-ab7a-c75b2aa2126a.gif

 

化屋村今昔變化(圖源:新華社)

 

黔道難。由於出行不便,許多苗族同胞一輩子也沒離開過化屋村。“我20歲結婚,30歲才走出這片山!”回憶起曾經的生活,村民王世宇感慨萬千。30歲那年,他背著行囊翻過山崖,跋涉幾十裏山路才坐上去遠方打工的車。

 

吃水難是化屋村村民心頭另一道刻骨銘心的記憶。由於當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們只能“望著大河喊口渴”,家中用水全靠人翻山越嶺背回來。

 

“出山要攀‘手扒岩’,吃水要到江邊背,住著茅草屋,病了挖草藥……”村民趙玉學回憶說,過去就住在這個麻窩寨裏,透風漏雨,沒水沒電。

 

貧困,成了貼在化屋村苗家兒女頭上的標籤。

 

198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214元,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2年;21世紀初,苗寨裏還過著“做飯燒柴火,照明煤油燈”的生活;2014年,化屋村貧困發生率仍高達63.6%。

 

03.jpg

 

化屋村一隅(圖源:新華社)

 

 

能打開貧困枷鎖的,只有一把鑰匙——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准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3次就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多次提到畢節脫貧攻堅工作。化屋村乃至整個新仁鄉迎來跨越式發展。

 

2004年,新仁鄉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7年,硬化的旅遊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組路已經修到了群眾家門口。

 

不少人還清楚記得通車那天,當兩輛大客車開進化屋村時,寨子裏一片沸騰。小孩們奔走呼喊:“火車!火車!快來看火車!”從未走出過寨子的老人也叫年輕人背著他們來看這稀奇的大汽車。

 

道路一通,讓“手扒岩”成為歷史,讓楊開書們的悲劇成為歷史。

 

04.jpg

 

貴州黔西縣新仁鄉化屋村自由組,“組組通”公路修到了家門口。(圖源:新華社)

 

路通了,山裏人走出去,山外客人走進來。化屋村憑藉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

 

2019年9月,黔西縣烏江源百里畫廊水上旅遊新線路正式開啟,當年的“十一”黃金周,化屋景區共接待遊客5.5萬人次。

 

化屋村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苗繡、蠟染等成為村裏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吸納了數十名村民就業。

 

蠟染師彭藝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回鄉創業,“我是化屋村人。小時候,是沿著‘手扒岩’爬出去上學的。上大學,也是靠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現在,我選擇回到村裏創業,就是要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如今,一套機器繡的苗族傳統服飾價格在1000多元,手工繡的可以賣到1.8萬元。而且,車間的苗繡成品有近70%是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出去的。

 

05.jpg

 

苗族婦女在化屋扶貧車間整理工藝品。(圖源:新華社)

 

化屋村還重點種植瑪瑙紅櫻桃和五星枇杷,並實施了林下養殖烏雞、套種蔬菜、中藥材等專案,全村建日本藤素  日本藤素屈臣氏

日本藤素正品   japan tengsu

日本藤素進口   日本藤 素 價錢

日本藤素官網   日本藤素哪裡買

日本藤素評價   日本藤素ptt

日本藤素副作用   日本藤素吃法

日本藤素官網總代理   日本藤素香港屈臣氏

日本藤素臺灣官網入口

 

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管理參與分紅。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

 

4年前,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下,趙玉學也住進了15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樓上3間臥室,緊湊而溫馨。水電路也都通了,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19年底,化屋村貧困人口清零。這個“懸崖下的村寨”,從一個“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的貧困村,變成“烏江百里畫廊的一顆明珠”。

 

這次習近平來化屋村考察,便是專程來看看鄉親們脫貧後的實際情況。他走進趙玉學家,從客廳、廚房到衛生間,看得很仔細。他還拿起一張粽葉,夾上一塊糯米黃豆面,卷起粽葉,用線紮緊,親手包了一個黃粑。

 

習近平笑著說:“祝你們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編輯/鐘祺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貴州日報等

 

來源:學習小組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