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发展主动权的认识前提底线思维

  习近平同志一再指出,在工作实践、日常生活中,必须有底线思维。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应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学会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里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选取几个例子,从哲学层面进行探析,以期深化对底线思维的认识。

 

  把握“合理区间”

 

  习近平同志强调,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增长速度换挡就是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具体表现。它要求我们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从底线思维来看,就是经济增长要守住底线,保持6.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仍处于世界前列,不仅是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就业稳定的必要条件。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度”是事物质与量对立统一的体现,也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合理区间正是我国经济要达到的有利于发展的适度范围。经济运行不能冲出合理区间的上限,也不能滑出下限。一旦冲出上限,一味讲速度,高投入、高消耗,资源、环境就难以承受,发展就不可持续;一旦滑出下限,经受不起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不能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就难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更应看到,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有为的:为的是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换动力、求创新、惠民生;要的是逐步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更加健康、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增长,人民群众能长期得到实惠的增长,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竞争力的增长。这既有利于我们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我国不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良好形象。当然,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从实际出发,对预定的合理区间作出适度调整也是必要的。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相对较大的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应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科学处理各种问题,以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把握“平衡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这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稳定这一底线的前提下找到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平衡点,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实现平衡需要处理好动态关系、把握好度。只有谋求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找到最佳均衡点,才能把握好度,推动事物健康发展。就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目标、稳定为前提,立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保持社会长治久安,确保改革发展稳定相辅相成、协调有序地向前推进。中央确定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就包含各方面平衡发展的要求,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矛盾各方共居一体、推动事物发展的情形下,需要协调好各种关系,使各方面平衡发展,保持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这样的“进”,才是扎实可靠的,才能避免折腾反复,防止大起大落。

 

  平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阀门”。伴随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呈现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利益关系复杂的局面,必须科学有效平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面对物价、就业、分配、教育、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问题,要努力使其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创造条件一步步加以解决。为此,应把握好财政收支、信贷投放、物资供求等的平衡,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的协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共同发展;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守住不失衡的底线。在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中,都要守住不失衡的底线。社会各方面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失衡,就有可能引发动荡。执政掌权,为民是不失衡的底线。守不住这条底线,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动摇执政之基。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现代化各方面、各环节相协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致力于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彰显了平衡理念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崇高使命感。与世界各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措施共商、设施共建、成果共享,同样需要运用平衡理念,把握利益平衡点。

 

  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他还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前瞻风险,防患未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持续趋好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国内国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既要看到难得的机遇,也要看到严峻的挑战。现在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面对的敌对势力围堵和内部深层次矛盾也在增多。“从坏处准备”,要求我们随时随地在思想上行动上做好应对的准备。“有备无患”,关键在备。要做到百分之一的风险、百分之百的准备,善于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从容处置“不测”,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机遇中蕴含挑战,挑战里孕育机遇;化解挑战将赢得机遇,被挑战压倒已有的机遇也会丧失。这种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是促进事物由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转化所必需的。反之,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安而忘危必危、治而忘乱必乱,忘危忘乱是导致事物从好的方面向坏的方面逆转的思想根源。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凸显了忧患意识的哲学意蕴。这要求我们在胜利之时切记“虑退所以能进”、兴盛之时警惕和防范走向反面。增强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对现实和潜在的、来自外部和出自内部的各种压力、困难、风险作出科学判断和预见,积极防范、妥善应对,激发战胜压力、困难、风险的正能量。当然,讲忧患决不意味着不讲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昭示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与增强忧患意识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我们既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强化攻坚克难的谋略和能力。

 

  把握规律,明确目的。“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既体现了探索把握规律的要求,又体现了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旨归,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融会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贯通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实践。没有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对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没有对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广大人民谋福祉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在奋斗实践中,二者不断得到有机统一,正是我们把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动权的生动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经数代人奋斗可以达到的“最好的结果”,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前景、根本利益、时代使命、崇高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持续探索科学发展规律,始终把握追梦实践的主动权。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