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这样穿透石——福建宁德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曾被称为黄金海岸线上“断裂带”的福建省宁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以“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理念与精神,铁心拼搏,精准扶贫,27年间,全市贫困人口从77.5万下降到14.5万,其中现行国定贫困线以下11.32万人;贫困面从30%下降到4.26%,预计今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万元,增幅连续5年位居福建全省前列。 宁德俗称闽东。她是山区,全市陆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拔过千米的山就有696座。她又是中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全市评定的老区重点村和基点村就有1909个。 山高路远、无地可用、抱海无为、有策难施,闽东之穷,穷在“不通”――路不通、货不通、策不通、人不通。不通则痛,穷则思变。然而在如何摆脱贫困的观念上,在当时的宁德却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寄希望于国家能给宁德多批几个大项目,一下子就抱上个‘金娃娃’。”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珊娜回顾历史。 面对来自广大干部群众的热议、面对从上到下的迫切期待,时任宁德地区主要领导并没有仓促作答,而是卷起裤腿、顶着烈日、拄着木棍,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的山山水水,还顺带走访了相邻的浙南3县。边走边看边思考,闽东这只“弱鸟”究竟何以能先飞? 调研结果出来了,却是给大伙泼了一盆冷水,一盆醒脑醒心的冷水。 “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从治山治水这个‘笨’工作上下功夫,是改变不了贫困落后面貌的。”其声虽远,其思尤深。透越历史,回响至今。 先飞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事事求诸于人转为事事先求诸于己”。地区可以贫困,但思想观念不能贫困。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对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崭新观念,都应成为“先飞”意识的组成部分。由此,新的一整套闽东脱贫的思路渐渐清晰。 从此在闽东的群山之中,每到农闲,便有无数个村庄、无数个劳力,不等不靠,凭借着原始的工具,挥汗如雨,挖山不止,筑路不休。至2014年,宁德农村公路从1998年的1700公里增加至9500公里,9县“县县通高速”,124个乡镇、2135个建制村,全部完成公路路面硬化;2500多个地处偏远、水电难至、地质灾害频发的自然村、33万群众走出大山,搬至靠近省道国道的新村。 滴水穿透石,弱鸟志高飞。在2015年的今天,为了帮扶最后一批贫困群众、面对最后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场更为精准到户、到人的扶贫战役,正发起最后的冲锋…… 东山村是个畲族村,世居半山腰间,村民住在没水、没电、没路、没窗的茅草屋中。直至1998年,福建省委领导实地考察现场指示,一定要集中力量,彻底解决深山茅草屋和海上连家船两个特困群体的搬迁脱贫问题。 “旧东山”已是“新东山”。粉墙青瓦、绿树红花,清溪钢栏,壁画歌台,冬日里也尽显一派春意。如今的东山村主村除了集中安置容纳了自家的5个自然村外,还包括更为偏远的二坑、三坪两个畲村,人口达到413户、1500多人,是过去的3倍。在村两委班子带动下,全村群众转而利用靠海优势,发展紫菜养殖和加工,每亩收入是过去在山上的三四倍。 可还是有一小部分因病、因灾、因没劳力,仍然贫困的群众,一共22户。“这22户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两次投票、再由我们村干部逐一入户调查确定的。”村委会主任陈李寿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22户“拖也要拖出贫困的泥潭”。 档案有了,“病根”也找到了,可是发展什么呢? 几经商量,22户决定养牛。牛源先是想从山东引,咨询了县农业局专家后,决定还是从本地找。养多少?那得先看草场大小,还不能影响其他人家的果园,仔细推算过后,定下30头为第一期;本金呢?市县两级财政和金融单位都有专项款。最难办的是怎么养? 本来就是或病或残,把牛交到谁手上,谁也不放心。他们又查资料又四处请教,折腾了几个月,想出一招:从22户中找几个最有能力的当主管,替大伙统一负责放养;每户掏一些钱给他们付工资,最后分红大家一起算。 万事已备,只差牛来。“已经订好了,再有几天就来了。”趁着这两天有空,陈广昱甚至连未来合作销售的店铺也看好了。“这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本小说了。”扶贫从广泛到精准、从漫灌到滴灌,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作风。 宁德从1988年就率先开展干部“四下基层”,派出“扶贫工作队”,推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2012年以来,全市又率先实行“每月无会周”,其间1.6万名各级干部驻村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条件好了,项目有了,能不能保障扶贫成功、各方有效益呢?为这事,庄庆彬总结出一套“精雕细刻”的理论;为这事,林挺则是想写个“循环闭合”的题目。 老庄今年52岁,早先曾在闽东医院工作,后来回了闽南老家从事房地产开发。赚了钱后,便一直关注着第二故乡的扶贫建设。曾因本报报道而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