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无界”CEO马小六:用新闻侠情推进电商扶贫

一、追风的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寻找最具创新精神的追风者 在广东新闻圈,马小六曾是一个传说。 时光倒流十年,初入新闻圈的都市报新人尊称他为六哥,同行兄弟昵称他为老六,而贪官庸吏则愤愤不平地称他为“鬼子六”。当年的马小六,作为《南方都市报》优秀的新闻记者,纵笔行侠,为民请命,快意恩仇。 从新闻圈隐退后,马小六将传奇延续到了创业圈。作为一名创业新人,他一手打造的生鲜电商“果无界”,成立不到一年,便受邀参加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把“水果摊”摆到了各国互联网大佬面前。 从新闻圈到创业圈,虽然跨界,但老六侠情仍在。他依然时不时背着采访包走进山野乡村,他说,他要用生鲜电商来精准扶贫,用互联网帮助那些深山僻壤中的老乡们…… 军人出身的马小六,做事极具纪律性和韧性。旁观他的事业历程,如同看一名突击前行的士兵,速度未必飞快,但冲刺方向坚定不移。 当年,从部队离开,懵懂进入新闻圈时,马小六在同龄人中并不显得出色,然而很快他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突发新闻记者。成功的秘诀,而今听来很是朴素,一是勤奋,二是学习。 马小六善观察,当年采访遇到阻碍时,别家记者要么知难而退,要么鲁莽硬上,马小六则选择冷静观察事件,然后从最合理最省力的角度切入,力求用扎实的证据给予致命一击。 直至今日,有深圳公务员酒桌回忆当年,还心有余悸称,当年领导吓唬他们的话,就是“小心,马小六”来了。 这种风格,同样被马小六带到了创业之中,他所依仗的秘诀依旧是勤奋与学习。 2015年,马小六开始了创业之旅,成立了水果电商“果无界”,不光卖水果,也卖各种山特产,总的要求是必须绿色、健康、美味。 例如,创业之前,他为了吃到广东增城迟菜心,他可以往返驱车200公里往返正果镇。当然,把大山里找到的好东西分享给好朋友,也是他一大乐事。 电商大佬、垂直电商、微商、各类APP……目前,市面涌现出大量水果电商,但大多仍处在试水烧钱阶段,真正做到盈利的不多。 生鲜电商作为业界公认最后一片蓝海,同时也是“烫手山芋”。其特殊的冷链要求、高企的物流、单品毛利要求高、品质和产品受影响因素多等,使真正成功者甚少。 一边是被誉为生鲜界“黑马”的“水果营行”一夜倒闭,一边是完成千万级美金B轮融资的“拼好货”后来前仆后继。生鲜电商都在费力寻找模式。 马小六也苦思冥想,希望冲出一条自己的路。从自身经历出发,马小六首先锁定了自己的顾客群体:对价格不敏感的城市“吃货”,这部分高端人群。 生活在广州的马小六喜欢往乡下跑。“我特别喜欢山里面有那种云雾的感觉,喜欢在露水和云雾中生长的水果蔬菜、农产品。”马小六身边的朋友也有同感,“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有了目标用户,就要找到好产品。而让第一个产品石湖红薯走出大山,则是无心插柳。 2015年9月,马小六前往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调查民宿项目,清新区石湖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美触动了他的神经,“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都看重了我们优质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将这里作为高山茶的培训基地,咱们的红薯,我在城里吃过类似的,要卖到10多元一斤,可咱们一元一斤都卖不出去。” 这个距离广州市只有不到3小时车程,海拔700 米的村庄,在村支书李美三年持之以恒的筹资后,通往村里10多公里的山路才开通。由于地域偏远,村里人纷纷前往广州谋生,这块风景秀丽的高山村落,只剩下土坯房、老人…… 李美修路的故事感动了马小六,而这么美好的生态和山水被抛弃也让人痛惜。马小六决定帮村支书“修”一条新路――首先要为名不见经传的农产品讲个好故事出来。 他请来资深摄影记者朋友,将村支书和村庄、石湖一点红红薯的故事进行纪实性报道,通过“果无界”旗下淘宝店以及有赞商城、拼多多,拼好货、顺丰优选等多个电商渠道进行销售。 结果,借助电商卖红薯,使当地农民在不增产的情况下增收一倍以上。 这一次偶然的尝试也让马小六意识到,通过互联网+生态农业的方式,是可以将落后地区最原生态的农产品卖出大山,和大城市高端人群要寻觅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进行精准对接。 “用‘互联网+’来做一场精准扶贫试验,让‘小产地、低产量、无名气、无销路’的优质深山原生态农产品,也能走向高端市场,给当地农民寻找一条就地脱贫增收之路。” 这就是水果电商的马小六模式。 “电商+扶贫”的马小六模式,显然切中时代的命脉。 12月16日至18日,马小六的果无界公司在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博览会获得一个展位。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这是最高荣誉。 在BAT和高科技产品的包围中,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女孩和她面前摆放的橙子、红薯显得颇为另类。 “卖水果的……”“扫码能拿水果吗?”食物短缺的封闭会场内,并不高大上的水果却显得很接地气。 马小六并不恼,他早已接受了“卖水果”的称呼。当然,能走上互联网大会的舞台还是因为他独创的“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借助新闻纪实手段,寻找贫困地区被埋没的优质原生态农产品、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卖出他们习以为常、大城市人却视若珍宝的原生态产品。 “来,尝尝我这山瑶脆柑。”马小六用一双胖手熟练地剥开皇帝柑,一个接一个,吃的人停不下来,马小六的“外交”也顺利达成。 “送水果送的是健康和情谊,没人会不喜欢。” 会场内的马小六充分发挥了当年做突发记者时的眼明手快,到处找大佬合影,给他的果无界点赞――他设计了一款点赞手势牌,随身携带出镜。 被摄影记者包围的大人物一阵风一样经过,马小六冲进重围,大喊:“您愿意为中国扶贫农产品走向世界点赞吗?”“点赞、点赞……” 乌镇的几天,马小六白天跑会场,晚上会媒体朋友,因为第二天凌晨4点要起床排队入场,怕起晚,干脆逼迫自己不睡。 寒风中排队的身影被随行的朋友拍下,一天忙碌下来,马小六感动了一路。“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看到寒风中的自己,想到这几个月的艰辛和努力,鼻子一酸,为自己加油!” 从生猛的社会新闻记者到水果电商新手,马小六经历过不少难眠之夜,找到现在“精准扶贫”的定位,也不过三、四个月时间。 1980年出生的马小六已经35岁,有妻子孩子,重新开始,不惜背负债务,需要决心和勇气。 “水果卖不出去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两个字,突破,突破,和以前当记者时一样。” 生鲜电商最需要解决的是信任问题。 褚时健的光环让“褚橙”成为业界的经典故事。 马小六也有野心:讲一百个水果的故事。让长在深山人未知的水果师出有名,而让城市吃货能够以“秒杀”限量水果为乐。 每种水果也有代言人,不是名人,而是乡贤和真正的当地人。“不仅因为他们真正了解当地,还因为在乡村里有头有脸的人,更重视自己的名声。” 马小六找水果,其实也是在寻找种植水果的人。第二款产品“山瑶脆柑”背后就有另一个让马小六感佩的人物。 广东省的种柑大户叶少东,原来做过木材生意,因为和瑶族同胞结缘,2009年开始带领23个山瑶兄弟在深山中开荒种柑。 没有契约,不靠规章,山瑶兄弟埋头做事,心照不宣。叶少东也仗义,得知瑶族汉子刘亭与妻子在果场工作3年多,回老家盖房子但还有五六万元缺口后,立刻预支几万元工资给他。 这样一个靠义气维系的果园让马小六心生美好。而采用笨功夫种植的脆柑果肉清脆爽口,口感远胜其他柑类。 在马小六建议下,叶少东以合作社之名,注册了“山瑶脆柑”的商标。果无界则将叶少东少东助瑶的故事进行纪实性对外传播,通过多电商渠道进行推荐。 11月5日,叶少东给马小六发了一条微信,“你们太有才了,你们的思维方式真锋芒尖锐,这几天贡柑的销售好的我不敢相信,大家都要帮忙销售山瑶脆柑。” 种植“山瑶脆柑”的山瑶张登全家,去年倒春寒贡柑受损,收入锐减,今年6口人基本工资加提成有30多万元。 而叶少东和马小六则开始进一步考虑,能否进行互联网小额贷款,明年让一部分瑶族同胞自行承包山林,通过种植脆柑进行增产增收…… 几款水果的故事传出去后,马小六已相继接到80后村官、全国人大代表、贫困地区区长县长,甚至一些媒体朋友的毛遂自荐:我们老家也有好水果,请来看看吧…… 接下来,马小六计划和各地扶贫部门合作,挖掘开发当地产量有限的优质水果和农产品。而好吃不好吃,也不由他自己说了算,他打算打造一个“品尝委员会”,全国各地遍访鉴赏美味水果…… 梦想还远,现实的路还很长,马小六并不急躁。 这个新闻老兵创业新人对记者说,每当创业受阻颓废气馁时,他喜欢去广州那些在建工地转转。逢午休时,工人师傅们捧着饭菜馒头吃得津津有味,每一口,都是踏踏实实的幸福。 马小六说,他喜欢这种踏实的幸福。 马小六:很多商家基本上还是走传统电商的路子,就是说先占有用户,先烧钱,基本不赚钱,就是为了要尽快地占有市场,但是我想走的一条电商之路就跟他们不一样,我要从传统的电商中杀出一条生路。我就实实在在做生意,实实在在做产品,确保我的品质、确保我的服务,我相信一定能走出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互联网追风者:在营销方面,目前有什么新的探索? 马小六:比如说我即将和顺丰合作,让快递员成为我的分销商,让他们作为快递员的价值得到延伸,不止是送快递来提成几块钱,而是送快递的同时可以推销产品,这种我认为也是O2O。我觉得线上是一种途径,线下结合也是一种途径,真正的消费者还是在线下的,你不可能说脱离线下,脱离人群。 备忘录:忙起来容易忘记事情,把重要的事情列出来,一件一件去执行,完成一项删除一项 喜欢励志电影和言情电影,励志的鼓舞士气,言情的让人放松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