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宋莆田狀元有關,看民俗“奇葩”涵江車鼓

 涵江 涵江在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眾多,是福建省主要僑區之一。美國GOOGMAN GOOGMAN增大丸官網 goodman增大丸評價 增大丸 增長增粗

增大丸推薦 增大丸效果 增大丸ptt goodman增大丸怎麼吃

涵江歷史悠久,人文豐厚,其中“涵江車鼓”,獨領風騷,久負盛名,成為涵江民俗文化一朵奇葩。在莆田,只要提起鼓,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涵江車鼓。涵江車鼓,歷史悠久,世代沿襲,經久不衰。涵江人以車鼓慶豐收、賀喜事、迎神、賽會、迎貴賓,氣魄非凡、熱情奔放。喜慶節日里,涵江車鼓穿梭於大街小巷,帶給千家萬戶一片喜氣。2009年5月31日,涵江車鼓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歷史淵源

▲千人車鼓為興安同鄉懇親會表演

涵江車鼓歷史悠久,傳說始於宋代“菩薩乞草”。民間風俗每年臘月廿四日,小孩打鑼擊鼓乞柴草為菩薩烘腳起焰,捧上兩三尊宮廟木雕、泥塑小菩薩,拾起鼓,敲著鑼,“咚咚鏘、咚咚鏘……”挨家挨戶乞討木柴、零錢。傍晚時辰就用討來的錢買些香燭祭品為菩薩上供,又用討來的柴火燃起篝火,為菩薩烘腳起焰取暖,祈求菩薩神明保佑明年五穀豐登,豐衣足食,生活紅紅火火,日子過得美滿幸福。“菩薩乞草”所打的鑼鼓漸漸地形成簡單形式的鑼鼓點,或叫“镲鑼鼓”(方言中“镲”即“鈸”)。車鼓就是由“鈸、鑼、鼓”三種打擊樂器組成,所以叫“镲鑼鼓”。明代“镲鑼鼓”發展壯大,其鼓點規劃統一,形成一定的樂器配套,稱為“镲鑼鼓”。直到清末,鼓面越做越大,就由一人背著,再大的鼓就用兩個人抬。20世紀50年代之後,城鄉道路愈來愈闊,人們便將鼓裝在雞公車、膠車或土車、三輪自行車上,遂改稱“車鼓”。

涵江車鼓還與南宋狀元陳文龍有關。當南宋京城被元軍攻破後,張世傑等擁戴趙昰在福州稱帝,改元景炎。狀元陳文龍在家臨危受命,組織抗元,傾盡家財,募兵訓練。當元軍攻下福州,長驅南下莆田。陳文龍深知寡不敵眾,一心想以少勝多。突然古譙樓上鼓傳三更,他急中生智,頓生“集鼓助戰”,決定在囊山腳下驛道邊設下埋伏。同時發動涵江各鄉村百姓,把大鼓小鼓集中起來,統一鼓點敲擊,以鼓點指揮戰鬥。正當元軍行至囊山腳下時,只聽陳文龍一聲令下,突然間,鼓聲吶喊聲震天撼地,彩旗涼傘漫山遍野。陳文龍率兵在鑼鼓聲中,奮勇殺敵,打得元軍片甲不留,屍橫遍野,喧天的鑼鼓聲“嚓咚嚓咚——空——寬!……”寓意“前進前進——衝——啊!”就是衝鋒號。陳文龍以少勝多,打敗元軍,鼓舞了抗元士氣,振奮人心。囊山大捷後,涵江百姓亦以鑼鼓歡慶胜利。其車鼓的鼓點打法就是當年陳文龍獨創的鼓聲,至今還在催人奮進。

又有民間傳說,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莆田城,朝廷命譚綸、俞大猷、戚繼光及劉顯來莆田抗倭。翌年,在黃石林墩阻擊倭寇,兇殘的倭寇負隅頑抗。戚繼光派手下大將曹大全伏兵阻敵,雙方短兵相接,殊死搏鬥。曹將軍身先士卒,驍勇善戰,不幸身受重傷……,他從昏迷中驚醒,心急如焚,便就擂起(迎仙渡東岳觀)軍中的車鼓大鼓。戰士們聽到激越的鼓聲,便紛紛衝鋒陷陣,老百姓聽到鼓聲也擂起大鼓,廣大軍民協同作戰。鼓聲一村傳一村,直傳到涵江。鼓聲越擂越急,士氣越來越旺,終於大敗倭寇。曹將軍為國捐軀,涵江人民不忘曹將軍,在東岳觀為他塑了金身奉祀紀念。曹將軍在激戰中擂起的鼓點急如星火,氣勢蓬勃,鼓舞軍民士氣。從此車鼓一改過去單調的鼓點,發展演變為擂鼓快慢緩急的節奏變換調子。同時,車鼓隊模仿戚家軍身穿黃色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束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一副將士風度,因此亦把車鼓稱為“操鑼鼓”。

二、表現形式

涵江車鼓,由直徑近1米的牛皮鼓,配備數十對直徑0.5米的大鈸、數面平鑼和俗稱“童子圈”的凸臍鑼組成。表演者在打擊時受大鼓指揮,相互配合默契,快慢和諧協調,頗有節奏地進行,鼓鈸齊鳴,鼓點自然、圓潤,鈸聲清脆、鏗鏘,間以鑼聲,合奏和諧悅耳,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鼓手、鈸手、鑼手等身著戰衣、頭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纓、腰束英雄結、腳登粉底靴,緊袖裹腿,服裝舞台化,服飾色彩艷麗,灑脫不俗,儼然一副將士風度,陣容威武、莊嚴,常用於大型祭典儀式。

▲在湄洲參加央視“心連心”文藝演出

車鼓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行進中表演。整個隊伍編排有序,在有度的前進中表演,還伴隨著節奏變化穿插舞蹈動作;二是廣場表演,鈸手邊擊打邊舞蹈,伴隨著節奏的起伏而組成種種造型列隊,充分體現高昂的氣勢,表現出車鼓的虎勁、猛勁和狂勁,用聲音的大小和快慢節律來表現。使觀者眼花繚亂,鼓陣布列,製造一個強烈震撼的氣氛,盡量展現出磅礴的氛圍,表演者矯健剛勁,熱情奔放,氣壯山河,驚天動地。

技藝嫻熟的鼓手能擊出十數種鼓點,隨著鼓槌的起落,敲鼓邊、擊鼓心、震鼓幫,忽而急如星火,忽而緩似流水,不斷變化花樣。擊鼓時多少受到莆仙戲的熏陶,調節著整個節奏的變化、起伏,推動著高低變異的發展過程。鼓點打在鼓心聲音洪亮,打在旁邊聲音低沉,變化有異,頗有節奏感。點擊鼓時,時而重如雷鳴,時而輕似風聲,交替進行,形成節奏,重中有輕,輕中有重,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有序有度;或剛中有柔,柔中帶剛,花而不亂,有條不紊,調節氣氛,妙趣橫生。鑼手雙手各執重約十斤的大錘,表演時收腹挺胸,上下翻飛,或拉長,或扯短,快慢有序,變化無常,擊打出富有節奏感的韻律。鈸手雙手平衡持著鈸片,手掌不斷搖擺打擊,持鈸時低時高,時近時遠,調節聲音。雙手不斷震盪,使其聲音張揚開去,並與鑼鼓相合拍,構成有節奏,相協調的附和之聲。

▲男子車鼓隊踩街遊行

▲獨具特色的高蹺女子車鼓隊

車鼓有男子隊及女子隊表演。男子車鼓更勇猛剛烈,聲音宏亮、清脆;女子車鼓別具風韻,柔情奔放,抑揚頓挫。她們對傳統車鼓進行發掘整理,提煉加工,再創新求異,並融入了舞蹈動作,穿梭插花,變換隊形,富有戲曲性與歌舞性。將車鼓的虎勁、猛勁及狂勁的特殊表現融入優美精湛的舞姿之中。同時亦揉入一些單項性的舞蹈,如插秧舞、蝴蝶舞、歡天喜地舞等等,力求形式美、動作美,變化多端,增強了藝術感,其間涼傘的搖曳旋轉,引人注目。

三、風格特徵

▲參加涵江區慶祝三八、迎奧運活動

涵江車鼓是一項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民間曲藝之一。亦是一種頗能製造氣氛,增強節日熱鬧效果,且有很強的文藝性的一項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項目。隊員身著艷麗服裝,擊打時受大鼓指揮,鼓鈸齊鳴,間伴鑼聲,和諧協調,時而高昂激烈,時而悠揚流暢,時而深沉含蓄。整個鼓陣布列有序,氣勢磅礴,氣氛熱烈,熱情奔放。其表現形式:一是行進間表演,二是廣場(或舞台)表演。擊鼓時亦吸收了莆仙戲裡的鼓點技巧來豐富車鼓的鼓點節奏。在許多的大眾性文藝表演中,車鼓表演頗為突出,先聲奪人,氣氛活躍,氣象萬千。

四、影響意義

▲參加福州國際招商月民間藝術表演

▲千人車鼓參加莆田市建市十週年慶祝大會

涵江車鼓歷史悠久,它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之傳統民俗藝術,成為地方人文組成部分,尤其是地方文藝方面,佔有重要位置。同時亦是一項富有藝術魅力,對保護傳承發展車鼓文化的豐富性、藝術性和進一步完善中國音樂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車鼓也是一項多種文化活動、經濟活動、宗教活動、民俗活動及政治宣傳活動的重要載體,是一座架設在海峽兩岸的精神橋樑,是一條中外文化交流、經濟協作、社會活動的紐帶和媒體。

涵江人民對車鼓的鍾愛一直延續著,總以車鼓慶豐收、賀喜事,以及迎神廟會,屢見不鮮。如今的商貿活動、慶典或文化活動,車鼓臨場助陣,它所代表的是人們追求美好的願望。車鼓敲響不但激勵著人們精神振奮,更敲打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旋律之音、吉祥之音、幸福之音。

▲央視著名主持人陳鐸與涵江女子車鼓隊

涵東女子車鼓隊10多年來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演出多次取得好成績,受到好評:

1992年獲福建第二屆農村文藝調演二等獎;

1993年參加中日國際太極表演開幕式演出;

1993年參加福建省第二屆少兒藝術節演出獲表演一等獎,輔導一等獎、創作獎、演員二等獎;

1993年參加武夷山市建市100週年演出;

1994年參加華東六省一市春節文藝晚會現場直播演出;

2001年10月參加澳門國際媽祖文化旅遊開幕式演出;

2002年3月參加福州市第三屆美食閉幕式演出;

2002年5月參加福建省文化廳舉辦的全省五樂廣場行進閩江表演賽獲二等獎;

2002年10月參加全省首屆八閩巾幗健身大賽獲銀杯;

2003年6月被吸收為福建省民間藝術團第一批成員單位。

五、傳承脈絡

涵江車鼓在民間流傳,傳說系宋代“菩薩乞草”而伊始,初稱“草鑼鼓”。到明清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定樂器配套,改稱“镲鑼鼓”。解放後至今,稱“車鼓”,規模越來越大,用具、服飾等都不斷完善。每村、每街道居委會都有車鼓隊,男女老少皆愛打車鼓。涵江地區最為資深的老鼓手陳玉英女士和吳啟榮先生,共同見證了鼓手由女性代替男性的變化過程,涵江車鼓代代相傳。目前涵江地區有260多支車鼓隊,每隊30—40人,遍布每個鄉鎮居委會、村。

六、保護狀況

車鼓隊表演代代相    

增大丸推薦 但因資金缺乏,車鼓道具老化、破舊,許多車鼓隊缺乏專業指導,表演動作單調等等。這在一定程序上製約了車鼓文化的發展。為了使車鼓文化更加藝術化,更加上檔次,需要進一步更新,尤其是道具及動作等方面的不斷創新。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