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才子金溪書——滸灣

 

江西物產豐富,但把人當作物產的,更算江西一大特色。“臨川才子金溪書”,這在江西是並未自誇的驕傲,歷史上江西的確是這樣。盛產才子的那個地方,是江西撫州臨川,隨便舉指一算,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曾鞏、湯顯祖……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雙效犀利士     

 

大文堂

盛產書的地方是撫州金溪滸灣。滸灣是明清時期中國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明清時期全國很大一部分書籍都是從這裡刊印發行出去的。金溪雕版印書,據考始於元代,到明代萬曆中後期,滸灣雕板印書開始蓬勃發展,至清乾隆、嘉慶、道光幾朝,進入鼎盛時期。其中幾個著名印書堂號,大文堂、兩儀堂、善成堂、三讓堂、文奎堂、舊學山房和紅杏山房等,從康熙到光緒年間,橫跨兩個世紀。滸灣印書行銷全國,人稱“贛版”或“江西版”。

我第一次去滸灣深切地感受到了江南那種深藏不露的文雅氣息。從南昌出發,車行向東,跨過一個個鄱陽湖的湖汊,追著撫河在贛東曲曲彎彎的身影,一直向贛東南的武夷山伸去。草木葳蕤、山雅云靜,彷彿進入一個世外之地。當沿著撫河上溯即將進入武夷山區的時候,滸灣靜靜地站在撫河北岸。

現在的滸灣,除了前面那個大牌坊有點張揚略顯突兀,一眼過去,它平實的讓你看不出這裡曾是全國四大雕版印書基地之一。歲月是一塊好礪石,消磨掉那些輕浮的榮光,留下了讓人體驗品味的歷史痕跡。

時光迴轉到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這裡熱鬧非凡。那時候滸灣的碼頭沿著撫河一字排開,有洲頭上、中洲、下洲、下洲尾。從洲頭到洲尾長達4華裡。河岸上以揚州街和蘇州街為主幹,順撫河東西延展,聯繫各支街支巷,成為一個熱鬧的街鎮。

最繁忙的是滸灣中洲。因中洲往往到處是堆積如山、待船裝運的書籍。太陽好時,還曬滿了印書雕板和剛印未乾的書籍,人們稱之為“書洲”。

滸灣的建設,是在書商們的合作與統籌下,規劃有序地不斷壯大發展,街巷交互,形成了江西地區獨一無二的專門從事雕版、印刷、銷售、倉儲、收藏書籍的商業街區。

這裡最核心的當屬“書舖街”。書舖街包括前書舖街、後書舖街和禮家巷三條南北走向的街道,中有街巷相通,街中有“恆門”。前書舖街口原有“籍著中華”石拱門。從門匾的款額上可以看出,滸灣書商們對自己刻印的書籍行銷全國的自信與自豪。後書舖街口仍保存有“藻麗嫏嬛”石拱門。“嫏嬛”一詞,相傳是說仙境里天帝藏書之處,“藻麗”則是稱譽書之精美。我的朋友毛靜先生精研文獻古籍,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工作時,親手編著了《藻麗嫏嬛——滸灣書坊版刻圖錄》,共收錄滸灣86家書坊的版刻圖錄近400種。內容涉及經、史、子、集等類,重現滸灣圖書的精美,的確是“藻麗”之模樣。

沿著古鎮道路的肌理,舊學山房、淑石山房、天水世家、魯國舊第、京兆世家、集宿門、迎燕門,一個個故事撲面而來。因這條街區的繁榮程度,可與蘇州媲美,於是人們便諧音稱之為“蘇州街”。

但書商畢竟是書商,逐利是很多書商的目的,所以,坊間也少不了刻印民間粗俗小說、繡像畫本之類的。官府對這等傷風俗的書是嚴厲打擊的。書舖街前後二街相通處,原有同治年立的《嚴禁淫詞小說碑》,還刻有禁書目錄。

大文堂書坊廊柱上的對聯:雨粟以來多著述,結繩而後有文章。

書舖街東口有“洗墨池”,池邊原有乾隆壬寅年所立的“聚墨”石碑,上端刻“流芳百世”四字。三條街道集中不少雕板印書作坊和店鋪。據毛靜先生調查,當在80—100家之間。

清代時期,全國有四大刻書中心。分別是福建連城的四堡、江西金溪的滸灣、武漢、北京。其它三家都基本上消逝於歷史,到現在為止,唯有金溪書舖街保存了原有雕板印刷業發展而形成的商貿集鎮格局。街道、作坊、店鋪依然保存著當年曆史風貌和文化景觀。滸灣古建築群在建築功能上,留存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所有的工藝流程和完整的貿易體系。這是滸灣古村的珍貴所在。

三十六都四圖漕倉

當然,滸灣古村不單單是雕版印書的書香色,它更有濃濃的煙火色。滸灣古鎮地處水路交匯之地,是撫河沿岸重要物資集散地。明清一直到民國,都是贛東地區轉運閩、浙、贛、粵、湘、鄂等地各種商品的重要市鎮,也是出口本地大宗糧食、竹木、紙張、食品與線裝書的重要商埠,被譽為“朝庭漕倉,贛東商埠,江南書鄉”。

市井煙火氣息最濃的是觀音閣。觀音閣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原名“河口”,是滸灣古鎮賣柴,買菜,購器具、土產,耍把戲、賣藝,品風味小吃的地方。各行各業四方雲集,人山人海,每天都像趕廟會似的,人們稱其為"小上海",非常熱鬧。

帶有厚重農耕文化年代鄉村印蹟的,是篾器街。篾器街在明清時期主要是手工作坊、農業工藝產品市場。因其靠近洲頭上的兩個碼頭,加之歷史上這裡竹木市場非常地龐大,於是走排、行船行業帶動了紙業(主要竹紙)、竹木業、釀造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滸灣的油面(貢面)、豆豉、白酒、紙張、染布、紡織、鐵器、油紙傘、油紙扇、布傘、蒲扇、折扇、香粉、松墨從這裡上船走市。到了民國初期,每天早晚都有幾大船竹編工藝品、鐵器、木器、紙張、香、傘,扇等從洲頭上這兩個古碼頭,通過撫河行銷全國各地,而外地的布匹、藥材和洋貨也每天有幾大船從這裡上岸。抗戰期間,由於戰亂,大批機關單位、人員逃難避禍到贛閩交界的武夷山區,這裡更成了貨物通行的碼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在靠近古碼頭的下洲尾、仁里街、佔家巷一帶,保留下了倉儲、客棧、茶館、幫會、賭場、批發商號、富商大賈的宅第等古建築,最突出的為“貢試紙棧”,是儲備中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專用紙張的倉庫。這是滸灣古建築類型最為豐富的留存。滸灣也因此被評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列。

傳說最多的則是滸灣的三姑巷。三姑巷相當於人們經常提到了“怡紅院”、“紅燈區”之類的。現在巷中除一棟古建築自然倒塌外,其餘完好保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姑娘院”,其建築風貌仍然原汁原味。傳說這條巷子在旺盛期僅領班就有16人,當年最出名的是一個叫“蓮珠”的姑娘。傳說她美貌如仙,在民國時代非常走紅,她成為三姑巷的主人後,不但擁有整個“三姑巷”的房產,而且在堤下街東側有200多畝良田與莊園,在滸灣的揚州街上開辦了綢緞莊、米行、布店、裁縫店。她一生無兒無女,在土地革命時期,所有的房產、田地與財產均分給了滸灣百姓,後來因病告終……

乾隆年間,金溪有一位姓王的秀才,外出求學,返鄉時乘船至滸灣後,詫異於滸灣繁華與濃鬱的市井氣息,留下一段文字,也許是當時滸灣古鎮的真實寫照:“徜徉仁里街,滿眼三教九流和無賴,這裡好人都壞;河口魚腥味,陣風吹,牛屎汗臭撲面來,無心看戲聽曲速離開;來到佔家巷,太陽快到頭頂上;逛游江夏街,驚恐比人矮,做官的轎子抬,有錢人霸氣,花花公子更顯擺;步入三姑巷,姑娘浪似浪(指一批又一批);黃家井上喝碗湯,前思思,後想想,書舖街中惜時光;揚州扯幾尺布,蘇州買幾斗米,趁著月色回故里。”

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滸灣。

從歷史文化建築的角度來說,作為明清時期以刻書為文化遺產核心,滸灣古建築群是獨具地域文化代表物,是贛撫地區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滸灣明清雕版印刷產業的物態化表徵。大至院落規模、平面格局、建築結構、色彩風格,小至地面鋪裝、牆面肌理、門窗樣式、材質色調、雕刻書法,無不體現著贛撫地區民居所特有的時代特徵與地域特色,無不傳承與記述了滸灣雕版印刷作坊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滸灣古書坊建築群作為中國明清雕版印刷業極度興盛、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產物,既是滸灣輝煌歷史、豐厚文化的見證,也為研究中國雕版印刷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現實依據。

但我在滸灣,讀到的更多是水運文化。長江就像一條長長的磁石,把沿途所有支流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匯聚到一條大動脈上,相互傳遞,既有向心力的吸取,更有哺育一般的散發。這就是長江文化的力量。撫河就是長江臍帶中的一條分支,金溪滸灣就是這條臍帶上的中轉站。它傳送著經濟與文化的養份,書香的氣息與銅錢的亮光在這裡齊聚。雙效犀利士     

 

這是一個值得到此回望中國歷史鄉村的地方。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