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志辉:区域开发和扶贫到户不可偏废

2016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解读专家:仝志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转型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总理在报告中提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解读:背后还有一个重要数据是,我国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7%以下。农村扶贫成就确实可圈可点。这与扶贫体制在十二五期间的不断改革有很大关系。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出台贫困县考核办法,推动县级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减贫的地方动能不断增加。去年11月,中央又与22个省区第一把手签订了扶贫攻坚责任书,全党全国聚力扶贫,十三五期间的扶贫成就更加可以预期了。总理在报告中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解读:这里提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实非常重要。现在大家理解的精准扶贫,更多偏向到贫苦户,实际上区域开发和扶贫到户不可偏废,开发式扶贫是我国扶贫的重要经验,在精准扶贫新阶段要进一步创新开发式扶贫形式,提升其效能。总理在报告中阐述十三五战略目标和措施时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读:这确实是十三五规划之魂。人民共和国没有人民,就不其成为共和国。新中国的建国是与人民的站立和出场同时的,今天小康社会、现代化中国也是要与人民幸福同时成立的。没有人民,中国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没有人民这一中心,发展也就没有了动力。如果人民分出三六九等,发展机会高低有别,那么社会就会四分五裂,缺少共同认同,虽然国力可能增长,但长远无法持续。总理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解决3个1亿人的问题: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解读:目标宏伟,影响深远。其中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都主要说的是相关地区的农村户籍人口,对整个区域发展格局和农村发展格局影响巨大。如果完成这些目标,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就更加清晰。这方面的动力就是城镇化要科学布局,国家财政政策要更加具有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视野,城镇化要和农业现代化要相互促进。总理报告中提到: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解读:这既是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突出矛盾的应对,也可以发展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远措施。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是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库存压力和粮食生产效益堪忧。这时候,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就可以消化过量库存,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如果这种加工业又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和加强农村金融供给结合起来,就会让农民获益,可以收到调结构增收入强农业的多方面效果。总理报告中提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解读: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的大头。从总理报告中看,这方面改革将从农户种养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农林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要实现这些结构性改革措施,除了各项政策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户经济的组织化,让农户融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中,只有这样,市场需求信号才能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更直接的引导,也才能形成农产品供给结构改进的良性链条,也才能使得供给侧改革和农民收入提高同步进行。总理报告提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报告具体涉及了农村公路、客车、电网、机井、饮水工程、电子商务、宜居乡村等多个方面的目标。解读: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之处,成功稳定了乡村,也使城镇化有更好纵深、更多余地。这方面的投资要更加精准,也要更加考虑农民需要和未来需要,既不要短视也不要浪费。还要创新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护机制,使其持续发挥作用。总理报告提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解读:国家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体形式的认识更加清晰了。农业规模经营不仅只有土地流转一种形式,还有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对土地流转仍要鼓励,但是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表面看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实质上是各类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规模化;农业规模经营不要仅在土地规模上做文章,重要的不是土地归并,甚至也不是产量增加,而是农业产业规模和农户收入规模的增加。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