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扛起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旗 - 新闻详情

连云港,扛起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旗

来源:情况有点复杂

分类: 📖 文史

发布时间:2025-04-17 13:31:51



走投无路的连云港磨山村村民,决定向艺术家杨烨炘求助。

于是,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青湖镇磨山村,空气中弥漫着风暴来临前的平静气息,艺术家杨烨炘正准备掀起一场波澜——不是空话,而是真要往水里扔银子。他的新项目“此地无银三百两”计划将价值11万元人民币的300两银子,分成300份,逐一抛入污染严重的磨山水库。为何如此?因为这片曾经滋养农田的水域,如今成了鑫昌达建材厂的毒物垃圾场,而当地政府似乎忙着玩“掩耳盗铃”的把戏。借用“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嘲讽欲盖弥彰的成语,杨烨炘的举动既是对地方官僚无能的当头棒喝,也是对村民无声呐喊的放大器。

1、污染企业乱埋有毒固废,村民以为是肥料,偷偷用毒废给花生施肥

2020年,磨山水库附近开始出现神秘的黑色固体废料,气味刺鼻,远在百米外都能让人皱眉。村民们起初天真地以为这是某种“高级肥料”,兴冲冲地运到田里,撒在花生地里,梦想着大丰收。然而,现实狠狠打了脸——花生没有发芽,导致颗粒无收,田地一片死寂。村民痛心地说:“我们以为是宝贝,结果种下去连根毛都没长出来!”

有的村民向村支书顾某雷反映这一情况,顾某雷带人到现场对填埋行为进行了制止,并向村民承诺将清理干净填埋的固废,还称青湖镇政府和当地环保部门也进行了调查处理,不会有什么问题。

后来,提出问题的人被反复解决。





2、官方玩起了“川剧变脸”:“磷石膏”摇身一身,成了“印染污泥”

2023年,连云港生态环境局官方在接受《新京报》和《极目新闻》采访时,信誓旦旦地宣称污染物是磷石膏——一种听起来无害的化肥副产物。可到了2024年底,中央环保督察一介入,剧本翻篇,在当地生态环境局报告里,污染物摇身一变成了“印染污泥”。这变脸速度堪比川剧大师,令人怀疑官方是不是在玩“污染猜谜游戏”。网友们可不买账,一位网友怒斥:“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到底在藏啥?”

更离谱的是,村民在2024年11月15日向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投诉中指出,政府只清理了9米深的废物,而实际埋藏深度达20米,水库九成废料依然未动。

这清理报告,怕是比水库的水还“干净”。





连云港生态环境局:2023年7月,曾发现磨山水库北侧的连云港鑫昌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涉嫌接收无锡、南通等地印染污泥等一般固废违规堆放问题,截至2024年5月,涉案的11.439万吨固废已全部清理转运,根据清挖验收和损害评估司法鉴定,鑫昌达公司厂房外裸露土壤区域及水下区域已无明显可辨识固体废物,满足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功能使用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不需要开展修复。2024年8月,对磨山水库岸北采石场66处坑塘挖掘摸排,又发现2处坑塘填埋固体废物,仍为鑫昌达公司2021年填埋,经鉴定不属于危险废物,已于8月底完成清理转运工作。

3、群众强烈质疑:为了忽悠中央督察,镇政府向磨山水库倒大量鸡屎粪掩盖废料?

如果说污染是悲剧,那镇政府的应对就是一出荒诞喜剧。据村民向中央环境督察投诉里显示,镇政府为掩盖废料的刺鼻气味,竟往水库倾倒大量鸡粪,试图用粪便的臭味盖过毒气的味道。这招“以臭治臭”堪称环保界的“天才创意”,就像用垃圾掩盖垃圾堆,唯一的结果是让水库更臭、更毒。网友嘲讽道:“这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保护他们的面子?”

2024年11月向中央环保督察举报的信中(受理编号D3JS202411190065),村民愤怒指出:“当地政府怕督察组取样,往水库倒鸡屎粪掩盖废料。”这种“高招”不仅荒唐,还透着几分黑色幽默。

当地生态环境局则表示“2024年11月20日,巡查水库周边未发现鸡粪。经了解,前期水库养殖户为肥水养殖曾向水库里加过鸡粪”,而众所周知,我国多地环保政策禁止直接使用鸡粪肥水。其原因不外乎鸡粪中携带大量病原菌,现代规模化养殖中,饲料常含铜、锌等重金属及抗生素添加剂,这些物质随粪便排出导致水体污染。鸡粪中的氮磷直接排入水体后,导致藻类爆发性繁殖,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作为专业的养殖户,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吧。

4、迫不得已,群众5次向中央督察举报:村书记多次威胁举报人,阻止村民发举报信

磨山水库的污染是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江苏作为工业大省,化工污染屡见不鲜。2018年,连云港一家化工厂因向河中倾倒废水被关闭。鑫昌达与绿润公司的勾结——将废物推来推去以逃避责任——是污染转嫁的典型案例。绿润公司本是废物管理企业,却将脏活外包给鑫昌达,把水库变成了毒害的牺牲品。

更令人寒心的是,村民投诉信揭露,村支书顾某雷多次威胁举报人,甚至阻止举报信寄出。2024年,村民连续五次向中央环保督察部门投诉,但中央督察最终把案件转给连云港生态环境局办理,其中公平公正令人生疑。一封上访信写道:“举报信在当地寄不出,只能跑到南京附近寄。”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让中央督察形同虚设,也让村民对正义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5、官方:我们已经启动了生态损害赔偿 村民:什么都没有,就在糊弄俺老百姓



连云港生态环境局在2024年底执行中央督察转办的磨山水库污染事件,在政务公开中显示:“1、启动鑫昌达公司生态损害赔偿工作。2、加强常态化巡查,严厉打击填埋固废行为”。可半年过去,还是村民的反馈直接刺破谎言:“啥都没有,就在糊弄俺老百姓。”水库依然沉默,承载着工业贪婪和官方忽视的重担。

中央督察的受理编号D3JS202411060013显示,村民投诉“水库水底和北侧掩埋大量毒垃圾,埋藏十余年,约20-30米深,严重影响健康”。官方回复称,截至2024年5月,11.439万吨固废已清理,土壤和水体检测合格。但村民在举报信里还愤怒表示:“只挖了9米,九成废料还在!”这清理报告,怕是比水库的水还“清澈”。

6、村民王大姐被反复“喝茶”,为上访曾钻狗洞

王大姐,一位普通的磨山村村民,却有着不普通的勇气。她多次站出来,公开抗议水库污染,呼吁政府彻查。她的坚持换来的却是当局的反复“喝茶”。每次“喝茶”归来,她继续拿起“扩音器”,继续为村里的未来呐喊。

有一次,王大姐被村支书派人在她家门外监控着,把王大姐给堵在家里不让她去上访,王大姐想了想,不得已叫了一个外卖,跟外卖小哥商量换衣服,就这样混出来了,后来东躲西藏的过程中还钻过狗洞,就这样一路斗智斗勇,终于到达上访地点……

王大姐的故事是村民抗争的缩影,也反映了地方维权的艰难。一位网友痛惜:“她是为了我们大家,可他们就是不让她说话。”

7、2024年,NGO曾起诉污染企业,最终败诉

磨山水库曾是磨山村的命根子,灌溉农田,养活鱼虾。如今,它更像一部末日电影的场景:湖底的黑色淤泥散发恶臭,死鱼与毒气共舞。2020至2021年,鑫昌达建材厂——一家顶着“煤矸石烧结砖”招牌的企业——把水库当成了免费垃圾场。来自绿润公司的所谓“再生石膏”被大肆倾倒,实则是危险废物。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源变成健康杀手。

调查显示,鑫昌达的违规行为触目惊心:2021年,露天堆放100吨煤矸石和炉渣,毫无防尘措施;2023年,废气泄漏,废水pH值低至2.2,甚至在禁燃区烧煤。村民多次上访、投诉,但案件总被踢回当地处理,徇私枉法的质疑甚嚣尘上。2024年,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挺身而出,起诉鑫昌达,却败诉,村民的希望再次落空。一位网友叹道:“法律对他们没用,钱比正义响。”

8、艺术家杨烨炘为嘲讽当地政府掩耳盗铃,计划发起“此地无银三百两”,把价值11万的300两银子投入水库



走投无路的村民将希望寄托在艺术家杨烨炘身上。这位行为艺术先锋以创意点燃变革的火种,2008年发起“新公民计划”,2010年推出“扬爱艺术计划”,用艺术推动社会议题。2021年,他将23万元的千足金米粒撒入黄浦江,讽刺粮食浪费;2025年,他在北京798实施“淘金米”,让观众在1万斤大米中翻找1000粒黄金米粒,探讨资本对资源的侵蚀。

在磨山村,杨烨炘计划推出“此地无银三百两”项目,将价值11万元的300两银子抛入污染严重的磨山水库。借用“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句嘲讽欲盖弥彰的成语,他直指地方政府的敷衍。杨烨炘说:“艺术不仅是表达,更是行动。我希望这300两银子能激起千层浪。”

这场艺术行动是变革的催化剂,还是昙花一现的表演?村民们疲惫却仍抱希望,将杨烨炘视为盟友。项目的成败取决于能否超越象征,转化为实际行动。杨烨炘寄希望于媒体和公众压力,迫使政府正视污染问题。

污染事件时间线

时间

事件描述

2020-2021 鑫昌达建材厂向磨山水库和周边倾倒有毒废物,污染水体。

2023年3月 官方定性污染物为磷石膏,鑫昌达被查出多项违规。

2023年7月 村民举报废物掩埋,政府称已清理部分废物。

2024年8月 官方改称污染物为印染污泥,清理工作未完成。

2024年11月 村民投诉政府掩盖真相,称九成废料未清理。

磷石膏和印染污泥环境风险比较

磷石膏

风险特点:含微量氟、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长期堆放不当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监管要求:需严格监控大规模堆存,避免环境风险累积。

印染污泥

风险特点:含有机染料及有毒物质,直接排放易污染土壤和水体,危害生态和健康。

监管要求:按危险废物处置,需严格处理达标后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江苏的污染缩影

磨山水库事件并非孤例。江苏作为工业大省,化工污染问题频发。2016年,连云港因核废料处理厂计划引发大规模抗议,最终项目暂停。鑫昌达与绿润公司的污染转嫁模式,暴露了监管漏洞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顽疾。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地方利益与中央政策的博弈、村民维权与官方压制的对抗。杨烨炘的300两银子或许能激起涟漪,但真正的变革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更透明的治理机制。村民的呐喊仍在继续,水库的未来却依旧迷雾重重。

信息参考:新京报、极目新闻、连云港政府官网以及村民自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