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挨骂14年后,美国人开始跟她学“鸡娃” - 新闻详情

她挨骂14年后,美国人开始跟她学“鸡娃”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分类: 🌐 国际

发布时间:2025-04-19 21:02:09



她戳破了

美国“快乐教育”的真相。

作者:尹洁黄薇薇

最近,美国副总统万斯因为骂中国人是“乡巴佬”,在国际互联网上遭到了各国网友的“强力输出”。

有人骂他没教养,有人嘲讽他活成了“乡下人的悲歌”,还有人质问:“万斯,你忘了帮你出名的老师就是Chinese吗?”

网友提到的这个老师,在美国可谓大名鼎鼎,因为她有一个更出名的别称——“虎妈”。



·蔡美儿。(资料图)



“虎妈”成名史

“虎妈”的中文名字叫蔡美儿,美籍华裔。她毕业于哈佛大学,从文学学士读到法学博士,2001年开始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现为终身教授。

蔡美儿今年已经63岁了,但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她的形象还停留在14年前。

蔡美儿是属虎的,2011年,她出版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虎妈战歌》,详细叙述了自己培养两个女儿的过程。



·《虎妈战歌》英文版。

在大多数美国人看来,这本“育儿经”简直就是“虐儿经”:蔡美儿要求孩子“不准有任何一门科目的成绩低于A”“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她的大女儿索菲娅在一次数学竞赛中拿了第二,蔡美儿不但不表扬,还逼着孩子每天晚上做2000道速算题,直到在竞赛中夺回第一。

小女儿露露7岁时练钢琴,被母亲要求从傍晚一直弹到深夜,期间不准喝水吃饭,不准上厕所。

有一次,露露大哭大闹,将乐谱撕得粉碎。蔡美儿淡定地把乐谱粘好,然后将露露最喜欢的玩具箱拖到她面前:“如果你明天还弹不好,我就把这些玩具一个一个捐掉。”



·蔡美儿和两个女儿。

孩子们的表现不尽人意时,会被母亲骂“废物”,受到恐吓式的“规训”更是家常便饭。

蔡美儿的丈夫鲁本菲尔德是犹太裔美国人,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对于妻子的教育方式,他起初是质疑的,但在蔡美儿的说服下,他想起自己由于缺少监督,没有坚持练习小提琴的遗憾,于是决定尊重妻子的做法。

蔡美儿经常在朋友聚会上炫耀她的“育儿经”,哪怕一些客人不以为然,甚至愤而离席,她也毫不在意。

《虎妈战歌》出版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讨论,话题热度高到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蔡美儿彻底出名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抨击。许多美国人给她写信,骂她虐待儿童;不少专家学者否定她的教育方式,一些媒体也称她为“史上最糟糕的母亲”;她还连续收到死亡威胁邮件,出门时不得不雇了保镖。



·“虎妈”话题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乡下人”的“教母”

在铺天盖地的批判声中,有一天,蔡美儿突然收到了万斯发来的邮件。

当时的万斯是耶鲁大学法学院一年级学生,选修了蔡美儿的课程。在邮件里,他询问了一个关于考试的问题,蔡美儿回复了他。

3小时后,万斯发来了第二封邮件,写道:“我去书店读了《虎妈战歌》。我不明白,这内容有什么好争议的。”

紧接着,万斯提到了抚养自己长大的外祖母,说她的教育方式与“虎妈”如出一辙。

在介绍了自己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后,万斯在邮件中附上了一份文档——他写的自传《乡下人的悲歌》开头部分。

蔡美儿读完后,回复万斯:“你一定要把自传写成书。”之后,她还将万斯介绍给了她的商业经纪人。

那个时候,她预料不到这个学生未来能成为美国副总统。

2016年,《乡下人的悲歌》出版,很快登上了美国畅销书排行榜。



·《乡下人的悲歌》封面。

在她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反映了美国“铁锈带”工人群体的真实生活,他们是“被美国社会忽略的大多数”,每天干着重体力活,却没有政治话语权,而万斯是其中极少数能考上名校、发出声音的代表。

在外界看来,蔡美儿是万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贵人”。正是凭借《乡下人的悲歌》,万斯才进入了大众视野——该书出版时正值美国大选,书中内容引发了不少美国底层老百姓的共鸣,万斯一跃成为保守派政治新星,也为特朗普赢得选举助力不少。

在书里,万斯特别感谢了蔡美儿,称其为支持自己撰写该书的“教母”,并附上了“万斯式”恭维:“她是令⼈尊敬的智慧学者,也是自信能干、育儿有方的‘虎妈’,很多时候她既是我的⽼师,又像我的亲⼈,她的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万斯出名后,政治立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蔡美儿与他的公开互动并不多。



“虎爸”的焦虑

蔡美儿之所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充满自信,是因为她有一位“虎爸”。

蔡美儿的父亲叫蔡少棠,祖籍中国福建。他的先辈为了谋生,下南洋到菲律宾做小本生意。他在当地娶了华裔妻子,先后生了4个女儿,老大就是蔡美儿。

上世纪70年代,蔡少棠赴美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后进入普度大学任教,后来又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蔡少棠。(资料图)

蔡美儿记得,刚到美国时,一家人连冬天用暖气的钱都没有,直到父亲应聘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生活条件才变好。

尽管生活拮据,蔡少棠对女儿们的要求却极高。在蔡美儿眼中,父亲是“典型的传统中式家长”。

“我必须得第一,成绩单里必须全是A或A+,有个A-都不行。”蔡美儿回忆,有一次考试,她得了第二名,虽然优秀但没有得奖。而另一位同学拿了第一,得到了学校的特别褒奖。

与其他家长一起参加完颁奖典礼后,蔡少棠对蔡美儿只说了一句话:“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这样丢脸了!”

此外,父亲还要求女儿们在家必须说中文,如果不留神夹带一两个英语单词,会被他用筷子打手板;每天必须做数学题,必须练钢琴;决不允许去同学和朋友家过夜……长大后,蔡美儿姐妹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2018年,蔡美儿曾经回到祖籍地福建,在厦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她坦言,正是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明,让她成长为强大的女性。

“我总是班上唯一的中国学生,说的英文也带着中国口音,我把妈妈做的中国菜用保温杯带到学校,会遭到评论。但我妈妈坚持教我中国历史、诗歌、书法,要求在家必须说中文。她给我的最大礼物是教会了我对中国血脉感到自豪。作为美国社会的局外人,它给了我一个盔甲。”

对于蔡美儿的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蔡美儿一家三代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华人移民群体在异国他乡的适应过程。第一代通过打拼站稳脚跟,并希望下一代能超越自己。华裔在美国学术和经济领域表现出色,与他们极其重视教育有关。尤其是第一、二代移民,往往有强烈的生存焦虑感,更需要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



“快乐教育”的真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蔡美儿饱受舆论困扰和种族主义指控。2018年,她得了严重的结肠疾病,差点丢了性命。

在接受了长达9小时的手术后,她在医院里住了3周,体内插入8根管子,其中一根插在心脏瓣膜上。躺在病床上,她想到自己从未告诉过女儿“我为你骄傲”,感到十分后悔。

这段时间,她对东西方的教育理念进行了重新思考。“在东方的教育里,从小灌输的是自律、毅力、卓越,但西方的教育优势也很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这有助于创新和领导。所以,教育发展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走东西方融合的道路。”

2023年,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当我看到年轻的父母为孩子的考试或网球比赛感到压力时,我会说:这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蔡美儿(左一)一家四口。(资料图)

有意思的是,当蔡美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时,美国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024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你应该在哪里抚养孩子”的文章,指出亚裔人口比例高的城市更受白人群体的青睐,因为“美国上层中产阶级或许已经采用了典型的亚洲育儿理念”。

一位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教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我刚到美国时,也曾欣赏过这里的‘快乐教育’。但现在,我认为这是在用一种形式上的‘快乐’,掩盖美国教育不公平的事实。比如推荐信制度,就类似中国汉朝的举孝廉。没有财力和人脉的家庭,很难让孩子从小学习大量知识、培养文艺特长,升学时更无法获得名师推荐。此外,美国私立学校费用高昂,很多学生要贷款上学。普通家庭的孩子想上名校,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理解“虎妈”,甚至成为“虎妈”。

“美国的教育方式是‘精英’与大众分离,普通老百姓接受‘快乐教育’,‘精英’群体却不同,只是因为该群体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很低,所以美国大众意识不到这一点。”魏南枝说。

“中华文明一直讲究‘有教无类’,几乎所有家庭都尽力让孩子享受最好、最高层次的教育。客观上,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将这种文化带到了美国公众面前,打破了美国教育隔离的骗局,也戳破了‘皇帝的新衣’。”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