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菜场和公厕旁民间剧团,保留非遗剧种最后经典


“彩调”演出公告 含笑 图

年轻网友的摄影记录,让一切有所改变

然而,就在去年,文苑桂彩剧团一下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韦团长至今不太清楚,为什么几个月内,剧场内忽然出现了这么多记者和年轻人。甚至还有个中学生来向她拜师学艺,并真的学会了一出戏。

去年底,剧团还被评上了柳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每年可以拿到一万元的政府资助。

而这些的起因,都是三个月前网友“含笑”在自己微博上发表的一组照片。照片以“即将消逝的桂剧”为题,记录了剧团的台前幕后。之后,不仅有记者络绎不绝前去采访,甚至有当地媒体因此发起了“桂剧,我不能失去你”的走进非遗主题活动。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正在上妆的演员。含笑 图

在柳州,记者见到了含笑。在一家大型国企有稳定工作的他爱好摄影,去拍摄剧团也是因为有朋友说起:“我以前来过好多次这个市场,但从来不知道这里有个剧团,更不知道柳州还有桂剧演出。所以那天就想去看看。”

“其实这也是我第二次来”。陪澎湃新闻记者一起到广雅综合市场再度探访,含笑指指前方一个书画馆的大红招牌说,“第一次来的时候,本以为是在那里,没想到,竟然是这里”,他指着右手边一条幽暗的入口,里面赫然是一个简陋公厕。如果不是熟人指路,很难发现,这里竟有个剧场。

他告诉记者,去年这组照片放到网上后,光自己微博就有了100多万的点击量,这还不包括其他平台的转发。之后,有年轻网友根据照片画了漫画,主动拍了纪录片。更有很多网友私信留言,有希望捐赠剧团的,也有人想拜师学艺的。含笑起初还是有些意外,“后来我想,大家可能并不是对这些传统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是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网友根据照片画的漫画

一起同来重访剧团的还有网友“老街”,过去几年,他一直热心地传播着柳州本土的传统文化,关注文苑桂彩剧团也有好几年。

因为父亲喜欢彩调,老街从小就对这些传统戏曲有认知和感情。他曾经写文章在网上介绍剧团并感慨,“我们在获得大量新的物质和信息的同时,也在悄然失去一些东西,或者正在目睹这些东西慢慢消失,比如彩调。”

“我曾经带过不少媒体和摄影来师记录他们,还发起过两次青年体验彩调活动。但含笑的这组照片是影响最大的,他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在拍。最后几乎引发网友沸腾。” 现在有一家视频制作公司的老街,对传统艺术推广有很久的思考:“其实这一次的传播现象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时候,官方还是可以在传播手段上有更多的尝试。”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剧团的台前幕后。

含笑 图

老街说,照片发布后,很多专业人士对“即将消逝”的说法颇有微辞,因为这几年,国家剧团始终还有创作演出,桂剧和彩调每周都还是会在柳州的东门戏台免费上演,彩调进校园的推广普及活动也在开展。

年轻的关注者越来越多,但吸引新观众,却不太可能

事实上,在昆明农贸市场呆了十年之久也不为人知的昆明滇剧花灯团,同样也是因为一组在网络上发布的照片,一夜间广为人知。这组名为《这个菜市场的三楼,有一群奇怪的老头儿老太太》的照片,以年轻人的视角,审视着传统艺术的落寞和坚守,打动了很多的同龄人,在网上广为流传。而照片拍摄者,是一位追随了剧团几十年的老观众的外孙。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图片来自公众号“那一座城”《这个菜市场的三楼,有一群奇怪的老头儿老太太》 摄影:大刘

和文苑桂彩剧团一样,滇剧花灯团随之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记者,以及年轻好奇的观众。还有热心人在不久前,为剧团捐赠了这些长条桌椅。

记者在昆明连续两天去滇剧花灯团时,两次都遇到了年轻的拍摄者,有做记录片的,也有摄影的。

从事视觉艺术的和达好久前就发现了这个剧团,没事就会来这里坐坐。这一天他带了一个摄影的朋友,两人一下午拍了近千张照片。第一次来的朋友被这个地方深深震撼:“太像电影里的场景了,这里就好像时空凝滞,每一个细节都可以反复体会。”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来拍摄照片的摄影爱好者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图

团长高芹英说,去年开始年轻观众确实突然多了不少,但大部分来看了一次也就不来了。这些,改变不了剧团什么。

和达和他的朋友承认,剧团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这样的环境和演剧方式可能吸引不了什么真正的新观众。

含笑和老街也坦言,在整个柳州和广西,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知道桂剧和彩调为何物,平时看戏的就更少。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后,不少年轻人会有兴趣来看看,但在这样的演出环境里,要留住青年观众,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去年11月,一个16岁的柳州市高中生贺晓嘉在看了网上照片后,立马通过朋友圈召集了8个伙伴搭建了团队,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志愿拍摄了一部7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剧团的生存状况。而这部片子,竟然也是迄今柳州第一部和桂剧有关的纪录片。

贺晓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过去从不关注戏曲,当时就是被那一组照片震撼才萌生的念头:“这个市场离我家非常近,但我在那附近生活了十多年,却从来不知道里面有个剧团。”为了拍摄,贺晓嘉和小伙伴一共去了五次,这也是他们所有人第一次去完整地听一场桂剧。

虽然并不是能全部听懂,但贺晓嘉还是为台上台下老人家的情怀动容。

“我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戏曲都不一样,唱的都是当地人的文化或者生活,他们应该一直这样流传下去”。贺晓嘉这样理解传统戏曲的价值和意义,虽然,他才刚刚接触这个东西两个多月。

但贺晓嘉也觉得,剧团这样的演出环境和状态,对他的同龄人来说很难接受,在他看来,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创新。“就好比跆拳道创新出了跆拳舞,二人转也在创新让很多人接受了。但桂剧创新光靠老人家可能做不到,还是需要艺术院团和政府的支持。”

至于具体怎么创新,他也不知道:“我只能说,如果它改变的话,我有可能会去喜欢它。”

他脑海中始终记得那些老人家和他说的话,“唱了一辈子的戏,就是不希望它消失”。

【后记】

1956年,我国曾对全国的地方戏曲做过普查,当时还有360多个剧种;而前几年统计显示,地方戏剧已萎缩到100多种。

50多年来,全国已有200多种地方戏在逐渐萎缩、消亡。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 | 共2 页 :
  • 1
  • 2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8916110992432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