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隐形巨头”启示录:知识产权能保护原创科技公司吗


这个用户数据逐步积累扩大的过程,恰恰是“行为式验证”技术逐步迭代升级,机器学习和识别能力反复试错,不断进化的过程。有了前面基础数据的分析、试错与训练,才有后面机器识别能力的提升。

这个创新生长的自然过程与时间沉淀,是后来的抄袭模仿者无法直接跨越的。

“行为验证看起来只是一个验证码,这里面其实有很多技术,比如我们的防模拟、防伪造、防暴力,每一项技术都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单独拎出来,都可能孵化一个创业公司,而我们把这些技术放在一起堆叠,相互彼此之间联系,形成了一套安全体系。”吴渊说。

看似简单的小小“验证码”背后,其实集成了生物行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创新的集合。2017年,当互联网行业很多人还不知道图卷积是什么的时候,极验已经率先把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前沿技术理论应用到“行为式验证”之中,在吴渊看来,这会是未来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智能。

“别人都以为我们就是一家做验证码的公司,但事实上,我们2012年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比百度还早,我们是第一个将人工智能真正落地,应用到互联网安全领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到2018年,极验首创的“行为式验证码”已经应用服务于全球超过26万家网站和APP,覆盖超过20个主流领域,44.5%的头部客户,每天产生的交互行为数据超过8亿次,最多时高达10亿次。

6年时间里,极验积累了数千亿条行为数据,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极验训练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行为判别模型,才支撑起日均8亿次的实时验证请求。

“回看过去的案例,通过使用行为式验证,游戏类网站的刷号率至少降低了95%,论坛购物类网站用户在验证界面的停留时间缩短了至少20秒,平均验证时间只有1.82秒,我们确实实现了网站安全与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为互联网节省了76个世纪的时间。”吴渊说。

在人工智能不断进化升级的基础上,极验“行为式验证”的产品形态也经历了数个版本的迭代升级。最新的3.0版本,已经不需要用户拖动滑块完成拼图,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区分人机的安全验证,整个过程不到0.5秒,用户体验简洁、优雅、敏捷,完美契合了吴渊对科技与美感的双重追求。

△除了干掉传统图形验证,极验最新的产品极验OnePass还干掉了短信验证

“我们的3.0版本,验证已经趋近于无形,只要页面一打开,通过鼠标轨迹,我就能知道你是人还是机器。”

作为极验的联合创始人,吴渊和张振宇都不是学网络安全专业出身。极验招募的团队也以85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很多人并不是学计算机或网络安全专业,公司现在的CTO是一个93年出生的年轻人。吴渊从自身经历出发,更看重年轻人才的创意与想法,在他看来,创新不分年龄,也没有边界,过于强调专业经验反而会成为压制创新的障碍,创新一定不是从内部打破,而是来自外部,因此,他更看重跨学科交叉的思想碰撞。

这也是极验以创新驱动,不断实现产品与技术创新的秘诀所在。

“有些问题真的只有技术能解决吗?并不是,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产品解决,产品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运营,甚至资本解决。懂的东西越多,越会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个时代的创新,需要的是多元思维模型。”吴渊说。

△目前极验在武汉的办公室 / 图片来自极验

作为一家真正中国原创的互联网公司,极验从看似微小的传统图形验证码痛点切入,深入到网络交互安全领域,历经6年的艰难成长,逐渐积累了大量独创的核心技术,沉淀了很多成熟算法与数据模型,加上独特的实时服务器架构,上千亿条行为数据、服务全球超过26万家企业的大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吴渊眼中,极验无惧巨头竞争的行业壁垒与技术底气。

2014年,在极验之后,全球互联网巨头Google终于也开始做“行为式验证”,但技术逻辑与思维方法与极验完全不同,“Google完成一次验证需要半分钟,而且要涉及用户信息安全,所以很多国外的安全厂商都来找我们合作,希望我们的技术能服务更多国外的厂家。”

△2015年光谷客对极验的报道中,极验联合创始人张振宇就明确表示过:我们不怕BAT,并预言了极验“消灭验证码”的3.0时代。

随着极验服务的全球互联网企业用户规模的扩大,不知不觉间,极验已经构建起一个全球化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就像强制疫苗阻断病毒传播形成的社会免疫系统一样,所有接入“行为式验证”的网站构成了一种联合防御体系,只要任何一家网站受到机器攻击,一旦被识别,背后的AI就会实时更新算法,适用到其他网站的安全防御中,所有网站都会对这种攻击方式实现免疫。

“传统互联网时代的图形验证码就像一把锁,阻挡机器攻击的同时,也阻挡了用户的上网体验;而我们就像是互联网的毛细血管,一边输送白细胞,保证互联网的安全;一边输送红细胞,让互联网更有活力。”吴渊说。

随着极验“行为式验证”的全球布局,谁也不曾想到,6年前偶然萌生的一个创意,5年前在武大校园BBS上试用,毫不起眼的“行为式验证码”,竟然会悄悄孵化出一家身在武汉,辐射影响全球互联网安全的全球化中国互联网公司。 

“极验,是一个时代造就的产物。”吴渊说。 

然而,作为“行为式验证”技术的首创发明者,作为一家中国原创的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却得不到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与行业巨头的尊重?

这背后的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4、为何知识产权保护不了“中国原创”

回头来看,发生在极验身上的抄袭并非互联网行业孤例,而互联网巨头对抄袭指控的否认和自主开发的辩护,也非首次。

这背后,除了整个行业价值观的生态问题,更与国内关于软件著作权与软件专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制度性漏洞有关。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有著作权和专利权两种。 

前者实行登记制,软件开发完成即自动取得,不需要经过实质审查,只需要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不违反《著作权法》的规定即可,因此登记通过率极高。

后者需要向专利局提起发明专利的审批申请,手续极其繁琐,且行政审查周期漫长,通过率很低,从申请到取得专利权证书往往需要1-3年左右,完全跟不上创业公司的创新节奏;而且只有与硬件相结合的计算机软件才可能申请到专利保护,一般的纯计算机软件只能申请著作权保护。

但问题是,著作权保护的只是作品表达形式,却非思想内容即创意。因此,在软件领域,著作权只保护软件源代码,却不保护技术方案。

这意味着,模仿抄袭者只要借用同样的技术创意,换一种表现形式或程序语言,就可以不构成侵权,甚至同样可以登记获得软件著作权。

创意的模仿为同行不耻,却不构成对著作权的侵权,这正是著作权保护的尴尬现实。

于是,技术创新者发现,保护创意的软件发明专利很难申请获得,登记即可获得的著作权却不保护创意,这导致大量的软件创意和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得不到实质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名无实,于是,互联网行业的抄袭侵权肆无忌惮,泛滥成灾。

极验遭遇的,就是这样的尴尬。

由于缺乏实质性的知识产权保护,随着“行为式验证”逐渐被行业认可,后来的模仿竞争者拿着极验的技术方案,只要稍微改变软件代码和表现形式,哪怕是“画皮不画骨”,也不构成对极验“软件著作权”的侵权;而极验面对抄袭侵权者,明知对方是抄袭甚至是恶意竞争,想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却无可奈何。

虽然拿着软件著作权,极验却无法在法律层面证明自己就是“行为式验证”的首创发明者,反而在遭遇恶意侵权,忍无可忍公开发声后,被网易公关回应混淆舆论,指称“行为式验证”是“业界现有公开技术,在国内外早已为各大厂商所采用”。

这样的商业竞争行径,虽然道义层面为同行所不耻,但捏着法律的软肋,抄袭侵权者却可以横行无忌,甚至动用网络舆论水军反过来嘲笑创新者“没有专利保护”,宣扬自己的行为“合理合法”。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反而事实上变成了侵权者的帮凶。

而遭遇类似巨头侵权情形的中小创新企业,并非极验一家。在极验用自媒体公开发声之后,众多有相似遭遇却无力发声的同行纷纷添加关注,甚至顺势组织发起了一个“行业维权联盟”,准备再遇到类似情况,一起集体发声。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行业创新者的悲哀。

但吴渊却无暇为此感到悲哀。

“这是一个大的环境,作为企业,我们无法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就是不断的创新,然后你会发现,那些抄袭者永远只能跟在我们身后。”

吴渊也并不在意竞争对手动用水军在网络媒体渠道混淆视听的公关舆论压力。作为一家重度垂直、专注网络交互安全、TO B的产业互联网公司,真正影响和决定极验产品口碑与市场需求的,并不是流量巨头掌控的流量渠道和网络舆论,也不是搜索引擎,而是涉及互联网交互安全、熟悉技术、运营与产品的技术专业人士和企业高管。

对于这些掌握决策权的专业用户而言,“极验的技术如何,他们有专业的判断力,不是水军可以洗刷和改变的。就算降价一半,所有大客户也依然在极验这里,一个都没有流失。”吴渊说。

“极验的使命是帮助B端用户更好的连接C端,让互联网变得更美好,所以,我们也不会刻意追求让C端用户知道我们是谁,使用的‘行为式验证’是不是极验的产品,但如果有一天,大家反应过来说,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幕后英雄,我们也乐见其成。”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年轻公司,极验还在加速奔跑。“我们目前仍处于创业阶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管是技术研发,还是海外业务进一步拓展,都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的目标,远不止目前国内第一。所以,我们不想花太多精力放在已经过去的事情上。”

未来,在武汉光谷,我们会见证一家中国自己原创的全球互联网科技独角兽吗?”

01、关于创新

什么是创新?

真正的创新不是追逐概念,而是解决现实问题和行业痛点,哪怕很小。

创新需要打破常规,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激发创新的,不是金钱,而是探索未知的勇气与热爱。

创新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累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往往不被世人所理解,但坚持创造价值,终会被时间证明,被市场认可与接受。 

02、关于产业互联网

随着中国城市化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时代已经终结,互联网下半场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需求巨大,前景广阔。

以腾讯转型为标志,中国互联网流量巨头纷纷从TO C 向 TO B 转型,但产业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快速增长的流量,而是对垂直产业领域的理解、深耕与洞察。

传统互联网“模仿抄袭+流量=超越”的竞争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产业互联网的竞争,深入垂直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才是硬道理。

中国互联网行业正迎来原创觉醒的时代。

03、关于知识产权保护

登记认证的软件著作权不保护创意,保护创意的软件专利却申请手续繁琐,流程复杂,行政审核周期漫长,已跟不上时代变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需求。

知识产权侵权成本低廉,法律维权成本高昂,不能有效保护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同虚设。

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与程序设计存在制度缺陷,亟待根据中国现实需求,改革创新。



  • | 共2 页 :
  • 1
  • 2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6592960357666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