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2 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应聚焦的关键科学问题参加本期双清论坛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实践难以用现有西方经济理论解释,迫切需要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事实和基本规律,并突破主流经济学形成的教条,提炼可实证、可计量、可拓展、可传播、可传承、可借鉴的规范性理论体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新现象给予正确解释,为全球经济学理论发展提供中国理论和中国经验。会议确定了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系统思维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基于“典型事实—发展规律—理论构建—政策实践”策略的研究逻辑,凝练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发展规律研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发展规律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客观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切实捕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事实与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提炼理论,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推断和预测,进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当前中国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初步建立起经济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库体系,包括国家统计局传统的大型调查数据以及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建立的专门数据库。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构建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库、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库、中国家庭能源调查(CRECS)数据库;北京大学构建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构建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库;西南财经大学构建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中山大学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库,等等。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对数据库的构建方式以及数据分析范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一是,大数据时代下经济模型所需数据的来源将呈现多样化特点,特别是以图像、文本为代表的非结构化数据也成为了经济数据的重要来源。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行整合,最大化利用复杂数据结构中的结构化信息,是数据科学时代计量经济研究领域的必然要求,这将有助于提升经济研究模型的解释力度与预测精度。二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处理的数据体量将呈几何级增长。三是,数据时频显著提高。传统数据需要经过系统性的组织和安排来收集,常用的经济和金融领域数据多为年度、季度、月度、周度数据,频率更高的数据可得性不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频率可以高达秒级,这为高频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近年来,大数据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应用在不断增多。国外学者中,对非结构化、高频数据的处理方法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分析和预测[32-34]。国内学者基于大数据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比如,林建浩等(2021)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沟通指数,该研究为进一步利用非结构化的文本大数据提升中国宏观经济实时预测能力提供了新思路[35]。黄卓等(2018)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采用280个月度经济金融变量构造了2002—2017的中国金融不确定性指数[36]。姜婷凤等(2020)基于100多个网站的高频价格大数据,对中国商品价格粘性程度进行测定,并识别价格调整模式,将微观测度结果用于测算货币政策有效性[37]。总体上看,现有基于大数据的经济研究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是下一步需要聚焦的关键科学问题。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发展规律研究应更加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中国经济基础数据库建设并强化数据信息的整合,改善现有各数据平台之间的系统整合、科学衔接、集成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强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分析和理论阐释的数据库支持。二是,吸收最新交叉学科的先进方法,基于经济特征和典型事实数据库,开展复杂数据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由于数据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传统统计或者计量方法难以满足复杂数据处理的需要,未来需要借助类似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手段,精确化处理能反映中国经济基本特征且具有非线性表征的数据源,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发展规律研究。例如,以Sparse PCA、Sparse Group Lasso为代表的高维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大样本经济变量,并能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38, 39],而XGBoost、LightGBM等前沿机器学习方法在大数据背景下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40]。从具体的研究领域来看,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发展规律研究必须突破如下关键节点与问题,包括:大数据方法与中国经济特征事实基础数据库构建;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总量、结构与体制特征;中国经济主体行为特征与规律;超大市场规模下的科技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中国资源环境演化特征与绿色发展规律;中国经济结构特征与演变规律;中国要素市场特征与发展规律;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循环规律;金融创新与新经济发展规律;复杂系统思维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关键核心是要构建起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奇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创新奇迹;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的增长奇迹与发展奇迹;兼顾效率和公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分配与福利奇迹。这三大层面的中国奇迹不仅是建国七十多年以来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奇迹,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构建的典型案例与坚实的现实基础。

国内学者在探索中国经济理论方面已经展开了不少研究尝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在经济制度层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结合[41-43];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优势[44-46];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制度变迁”理论,考察了具有独立利益目标与拥有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的特殊作用[47];开放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双循环”分工格局下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崛起问题[48],等等。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层面,探索形成了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理论,将中国的体制转型嵌入到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中,理清了二者相互促进关系[49];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提出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50];地方政府“锦标赛竞争”模式理论,打破了西方固有的市场和政府关系理论,体现了中国制度的重要特征[2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51, 52],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与结构调整方向进行了阐释;结构性减速理论,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与国际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凝练[53, 54];反危机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框架重构理论与评价理论,对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进行深刻剖析[55, 56],等等。在收入分配与福利层面,探索形成了新时期中国收入分配理论,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相结合,形成中国收入分配的理论体系[57, 58];精准扶贫理论,混合了革命成功经验、传统治理资源以及西方先进治理方法的“行政治理扶贫”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59, 60]。

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能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较好的解释与分析,但是各个理论之间的自洽性与整体性还有不足,尚未形成一个整体化的理论体系。同时,一些理论过于强调中国特色,而对于理论的一般适用性的重要有所不足。因此,未来需要系统性地构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平衡好中国特色与理论一般性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现有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在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进一步重视基于数据的因果推断,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加强与数学、信息等学科的交叉。在研究领域上,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可以着重聚焦以下方面:政府市场关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接近技术前沿阶段下赋能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作用机理;高增长—低波动的经济运行特征与决定机制;超大规模市场的开放经济制度与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的路径选择;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等等。

2.3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应用研究加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应用与实践,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并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核心要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理论发展与政策实践之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比如,中国渐进式改革与增量改革路径的制定与设计,蕴含了丰富的以中国经济理论研究为基础的政策实践,这为中国经济平稳实现经济体制的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61-63]。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论证,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64, 6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既是中国经济理论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一大实践,国内学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国家总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差异,以及对于整个宏观调控体系的效率增进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66, 67]。

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政策应用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领域的政策应用与实践。一是,产业发展与转型的路径、驱动因素与机制。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转型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正面临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总结各行业发展与转型路径与特征,揭示各个行业发展背后的驱动因素与机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厘清下一步中国产业的发展路径,探索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互动耦合关系,构建新的产业政策分析与评估新框架。二是,关键性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发展效果的评价理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性的政策实践,这些特有政策实践超越了传统理论范畴,如何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需要理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特有的理论范畴。三是,建立政策系统集成与模拟仿真系统,分析制度与政策等关键因素对经济发展路径、结构与风险的内在作用影响,总结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有助于形成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 未来发展目标与建议资助方向3.1 未来发展目标系统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事实和基本规律,提炼可拓展、可实证、可计量、可传播、可传承、可借鉴的规范性理论体系,突破主流经济学形成的教条,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与新特征给予合理正确的解释,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为全球经济学理论发展提供中国理论,形成“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

通过多部门协同攻关和大跨度学科交叉研究,创新研究范式和理论融合,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未来发展实践,为解决新阶段重大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基于中国改革转型成功经验,为全球治理体系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特别是在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解决落后国家发展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操框架。

3.2 建议资助方向一、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1) 大数据方法下的中国经济特征事实基础数据库;(2) 中国重大经济历史数据库;(3)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总量与结构特征分析框架;(4)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典型事实及理论悖论。

二、 基于复杂系统的中国经济发展发展规律(1)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中国经济主体独特规律;(2)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就业规律;(3) 中国特色创新与科技进步规律;(4) 中国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律;(5) 双循环视角下的中国对外开放发展规律;(6) 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能源供求规律;(7) 金融科技与新经济发展规律;(8) 复杂系统视角下中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构建(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2) 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4)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5)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理论。

四、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应用与政策实践(1) 关键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影响路径与效果;(2) 产业发展与转型政策;(3)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4) 政策系统集成与模拟仿真分析等。

4 结语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助于系统性地凝练原创性的中国经济理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坚实支撑。二是,有助于扭转中国经济理论发展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局面。三是,有助于将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从而应对一系列即将面临的新挑战。四是,有助于更好地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并且增强国际话语权。

客观上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已取得较为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但也存在瓶颈与不足。要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进行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研究。以经济科学研究为主线和逻辑起点,同时充分吸收数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兼容并包地吸收多学科解决方案,充分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从而突破研究过程中的瓶颈。二是,加强运用新的研究范式。以中国发展典型事实作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总结出一般性经济发展规律,并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推断。研究方法上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于基本的大方向事件给予定性判断,对于涉及到政策强度的问题给予定量分析,并采用必要的数学模型作为逻辑推导工具用以搭建理论框架。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提供的信息优势,突破现有经济实证分析所遇到的瓶颈。三是,加强多部门协同攻关。建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牵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等联合开展协同攻关,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还需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数据、案例、政策操作经验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 | 共2 页 :
  • 1
  • 2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16668701171875 is seconds